徐志摩的爱情诗鉴赏

2024-10-10 徐志摩

  徐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1931),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作为其代表作的爱情诗也备受争议,褒贬不一。徐志的爱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

  徐志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

  谈到徐志,不得不谈他的爱情诗。有人说他的爱情诗正是他的诗歌里最有特色的部分;事实上,徐志的爱情诗也正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

  (一)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对这“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和张幼仪的爱情终结,对于徐志而言“共解烦恼结”,督促张幼仪“快努力”,解散后“容颜喜小,握手相劳”“一片声欢”,由此可见封建包办婚姻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以至于诗人冒天下之大不也要解除婚约。徐志借此诗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二)

  1920年3月,徐志与林因在英国相识相恋。林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相识时只有17岁,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这一时期的徐志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可见一斑。比如诗人该时期的作品《情死》:

  玫瑰,压倒群芳的红玫瑰,昨夜的雷雨,原来是你发出的信号——真娇贵的丽质!

  你的颜色,是我视觉的纯;我想走近你,但我又不敢。

  青年,几滴白露在你额上,在晨光中吐艳。

  你颊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带来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给他们常住的机会。

  你的美是你的命运!

  我走进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

  你在那里微笑!我在这里发抖,

  你已经登上了生命的峰极。你向你足下望——一个无底的深潭!

  你站在潭边,我站在你的背后,——我,你的俘虏。

  我在这里微笑!你在那里发抖。

  丽质是命运的命运。

  我已经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

  色,香,肉体灵魂,美,迷力——尽在我掌握之中。

  我在这里发抖,你——笑。

  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销,我爱你!

  花瓣,花,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啊!——

  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

  玫瑰,我爱你!

  此诗作于1922年,时诗人年二十五六。1922年6月在英时作《情死》,是年8月离英回国。据邵华强徐氏年谱:“(1922)三月,在柏林提出与张幼仪离婚,遭家人和老师梁启超的反对。”因此,《情死》与《再别康桥》,决不是凌虚之笔,都是寄爱之诗。诗人年少血气方刚,对爱的遐想和热烈追求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而尽管徐林二人相知很深,林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姻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因成为徐志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从徐志写给林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

  诗中“云”是林因,“水”是徐志。云自在轻盈在空际上随风飘移,偶尔与地面上的一流涧水相遇,于是便产生了投影关系。这是徐志对林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经久不衰的抒情歌谣。但与众不同的是,诗人别离如此钟情的康桥,既不是泪洒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陈辞,放歌而去,只是像来时一样,悄然无声地走了。唯余一片淡淡的云彩裹藏着诗人无限的柔情,默默地飘浮在异国他乡的天际。这是多么缥缈、超脱的意境啊!难怪他后来的妻子陆小曼说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三)

  徐志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这个时期的诗歌中,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正如诗人曾说“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该诗写于1924年,其时林因嫁于梁思成,徐志断绝对林的情思,与陆小曼相识并坠入热恋。诗歌描写雪花快乐地飞舞于空中,最后与自己所钟情的朱砂梅融为一体的景象,以此比喻人对理想情感归宿的向往和追寻。为诗者呈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感,赞美了由此而产生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该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雪花”(明指自然物象的雪花,暗指人的情感)和“朱砂梅”(明指自然物象,暗指情感寄托的对象)这两个意象,寄托作者纯洁的情感,虚实结合,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该诗与新月派所倡导的三美原则十分吻合,具有绘画美(色彩和谐、构图精巧、动静结合、意境优美)、音乐美(押韵自由多样;复沓与叠音;变化的音尺形成节奏美)和建筑美(节与节之间形成均衡美,各节内部在整齐的前提下形成参差美。全诗结构匀称、整饬且不呆板)。

  小 结

  徐志的爱情诗从总体上来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其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充满了个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徐志的爱情诗大部分是有“情”而不“色”,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创作诗歌,但却给人以一种阳春白雪的感觉,恰似一部唯美的韩剧。

  • 相关推荐

【徐志摩的爱情诗鉴赏】相关文章:

鉴赏徐志摩的偶然05-06

徐志摩经典爱情诗精选03-28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诗06-26

徐志摩爱情诗06-26

徐志摩经典爱情诗04-14

徐志摩的爱情诗07-05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鉴赏04-16

徐志摩的爱情诗大全03-31

徐志摩的几篇经典爱情诗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