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时,要体会其中的含义,还有在朗诵的时候,尽量细致的感受,尽可能多的想象,让作品中的每个场景都在眼前活动起来,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亲眼看到过一样。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每次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是什么让诗人感情如此细腻?感叹诗人观察如此之细,联想如此之美妙,感叹里面所有的景和物好像都会为诗人而动容,所有的景色都描写的那么细致入微,让人爱怜,如此美好的情景,谁又能舍得离开,何况诗人故地重游。细细品味,慢慢回味,这首诗深深地写出了对自己母校的留恋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动作的轻柔,节奏的舒缓,情义的缠绵,“轻轻”一词更体现了晚上的离别不忍吵到寂静中的母校,离别中带有淡淡的哀愁与不舍。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在踮着足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地去[2];而那感情,竟然在招手之间,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渗透了难舍难分的离别情绪,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离别时有河畔的柳树为诗人送行,康桥是如此的美丽,柳树在夕阳下宛如一位新娘,漂亮至极,谁舍得离开呢?更体现处不舍的情怀。诗人与西天的云彩之间似乎也有更深的感情联系,可能原来经常欣赏这西天的云彩,因此看来诗人心目中最不舍的是那西边的云彩,还要招手作别。写水中的青荇,青荇浴淋着晚霞的落辉从而闪着油亮的光泽,在康河的水中自由自在地随水流摇摆着。这种景象不禁让诗人的心底勾起了一缕缕的往暮情思。再提到康河的水,康河的水是清澈见底的,清澄的河水倒映着晚霞,似乎是天上的彩霞坠到河中去了,就连浮藻间也好像撤满了散金碎玉,使得河水失去了原本的颜色,从而变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所以诗人吟道:“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青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种美丽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当年的留学生活,如今故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景物的描写中虽然也流露出了诗人离情的别绪,但似乎更多的却是诗人因为重见康桥而产生的喜爱之情,这样就使诗人笔下康桥景物稍稍蒙上了一层恰似欢悦的色彩。在诗中,金柳的艳影,让诗人的心头激荡,水草也为之动情,潭中的彩虹,更令诗人忆起美好变幻的留学生活[3]。在这里,景生情、情生景,即使是一片云、一木一草、一潭水都有诗人的主观色彩,都带有一定的感情,字里行间漫透了诗人对于康桥的喜爱依恋之情。梦醒了,所有的一幕幕活了起来,历历在目,“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的寻梦不是指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景,而是在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回忆美好的过去,回忆过去的往事。这里,诗人通过联想、回忆,再结合现实把自己现在记忆中美丽的图章生动地描绘出来。触景生情,景物和人物交织融合,人因景的衬托从而栩栩如生,景因为人的活动从而生气盎然,二者相得益彰,互相照应。
后来诗人笔锋一转,好像又从回忆转到了现实当中去,再一次渲染了康桥沉默的气氛,寂静的气氛,只是轻轻的,悄悄的,不敢打扰它,不敢去破坏心中永远的美景。从而集中抒发了离情的别绪。一条波起浪伏的河水,流经深谷到了拦河坝,这里水面风平浪静,水却愈汇愈深,水底蕴积着巨浪,这就像一条思想感情的流水,有沉寂,有喜悦,有愤怒,有欢乐。这里似乎有游丝一般的愁绪在诗人心中悄悄弥漫着,这正是诗人离情感情的升华,那就是与康桥分别的最后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首尾呼应,描绘出了诗人由康桥离去时最后的心境。“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中“轻轻的”换成了“悄悄的”,是在表达诗人心目中的柔情爱意,在诗的前面几节,诗人正是用柔情爱意描写了康桥傍晚的风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歌便继续沿用含有忧郁色彩的“悄悄”一词,这既为诗的结尾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和前面的诗句也互相照应,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离别康桥时最后一刻的情绪[4]。
这首诗歌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写作艺术技巧。诗人在文中将具体的景物与想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本诗鲜明又形象,非常巧妙地把气氛和感情及景象融为意境,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诗的结构形式严谨而整齐,错落有致。全诗共有7节,每节分为4行,组;1、3行稍短,2、4行稍长。再别康桥显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浓淡相宜、清丽多彩,设计的章节排行排行错落有致、整齐而美观[5],这些都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诗歌的美。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见解,微不足道,难以表达对这首诗的膜拜之情,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多老师的点拨,帮我发现诗中我还没有看到的美景。
- 相关推荐
【致美景《再别康桥》】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10-04
《再别康桥》教案08-05
再别康桥说课稿08-09
再别康桥说课稿10-09
再别康桥教案09-26
再别康桥的教案06-24
朗诵《再别康桥》08-05
诗歌《再别康桥》07-09
再别康桥朗诵08-08
《再别康桥》歌词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