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全文及鉴赏

2024-07-23 辛弃疾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代: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翻译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解

  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

  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赏析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庙,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词人即景生情,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 相关推荐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全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鉴赏及译文08-18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译文及赏析03-26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练习及答案01-11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17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练习及答案(必备)03-12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全文及鉴赏07-17

辛弃疾《山鬼谣·问何年》全文及鉴赏07-17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全文及鉴赏07-19

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全文及鉴赏07-04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全文及鉴赏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