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翦梅中秋无月诗词

2024-09-13 辛弃疾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一翦梅中秋无月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

  一翦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宋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释:

  ①此词写中秋无月之憾。上片忆昔咏今,有月无月,两种境界,两种意绪,形成鲜明对比。下片直抒胸臆,意似流水而下,以两个“也”字、“且”字融会贯通。既然路与信难通,惟有歌酒从容,自遣愁怀。通篇明白如话,却非一览无馀。写“无月”,用云雨、红烛烘托,正是用笔含蓄蕴藉处。

  ②“忆对”三句:回忆昔日中秋持酒对花赏月情景。丹桂:桂花的一种。据《本草纲目·木部》,花开白色者为银桂;黄色者为金桂,红色者为丹桂。

  ③“今宵”三句:谓今宵无月,惟云雨湿窗。

  ④“浑欲”三句:意欲乘风登天一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浑欲:直欲。化工:自然的创造力,这里可理解为“天公”。

  ⑤“满堂”三句:画堂不见月光,惟有红烛照耀,姑且从容举杯听曲。

  诗人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文学成就: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 相关推荐

【辛弃疾一翦梅中秋无月诗词】相关文章: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阅读答案09-22

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古诗词鉴赏09-22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09-23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10-10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赏析辛弃疾09-22

辛弃疾的诗词11-18

诗词大会辛弃疾01-26

辛弃疾的诗词集04-23

辛弃疾诗词鉴赏03-26

辛弃疾豪放派诗词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