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观空的殊胜意义:《心经》管窥

2020-08-27 心经

  《心经》全文篇幅短小,却言筒意赅,乃洋洋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

  佛陀一代时教,按台宗教判分为五时八教的次第。世尊在宣讲方等诸经后,二乘圣者未能融通读法性相之理,猫执大小乘法门,其执情未能顿泯。佛陀为融通大小乘法门,淘汰二乘之所执隔迷,并成就其能听闻领受大乘<法华经)的能力,而开演般若空慧之法,阐扬空、无相、无得之大乘义理。前后经历真四处十六会,这就是所谓的“二十二年般若谈”。

  《心经》全文篇幅短小,却言筒意赅,乃洋洋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其阐明般若观空的胜义,开显诸法空相的妙理,从而圆成无上菩提佛果之终极。古来大德赞脊此经曰: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绸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通篇诵观此经,则不难发现其中针对凡夫、二乘、权教菩萨的各所迷执,而眉层析破,遮遣妄计。今就其次第,略为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同修般若空观,齐证诸法实相。

  一、破凡夫我相

  六道宏生无始以来流落生死,不得出离,其主要原因是虚妄计度的我执心特别强烈而不易断除。由此执我实体之无明,而起种种惑,造无量业,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众生因此遭受业感轮回,未出三界。根据佛经中言,我人的色身是由五蕴假合而成。色、受、想、行、识五原素可以归结为“物质”(色法)和“精神”(心法)两大部分。其中宇宙的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凭籍种种的因缘而生变迁流。如此则必无永恒、独立的自体实在性,故<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另者,我们的精神是依附在色法之上,受、想、行、识属精神现象中的心理感触和意识活动,它必须依据外缘而得以生起现行,并随外缘的差异而有变化,故此心法亦是绿生无自性而当体即空。所以针对凡夫对色心的.迷着,而首先破除五蕴,经中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鲜明的提出,五蕴与空是不二平等,执空或执有就将偏堕断常二不正见。

  其次,针对凡夫迷色重者,破十二处相。十二处包括六根六尘。根、尘皆属色法,根与尘相触而能生了别的识。“处”即为依托生长义,故此十二支法称为十二处。宏生无明心动,执六根为我,则眼等悦逐於色等六尘,从而易流入邪淫、盗贪、杀生、恶口绮语等诸恶。假使明了诸法缘生空性之理,用般若真智观照,则可了知,眼等六根皆是缘生,其组织细胞在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亦渐渐减退,病目空花,老眼昏花,耳背齿落,发白面皱,思维迟钝,行动蹒跚,谁也逃避不了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的发生。无常是人生的真理。只因为是缘起的生灭变化的事相,故其内在本质就含摄着性空之理。与六根相对的六尘本身也是因;缘和合所成,它示现的是假相,安立的是假名,根本毫无实体可得。宇宙万物皆在不断变化,生、成、住、异、坏、减、空,没有一物能永远保持它固有的体相与性质。六根六尘是能所相待关系,在般若的观照下,真空实相之中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最后,对於色心二法皆执迷不悟者,则须破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既然已破六根六尘乃性空无实,则依附於根,并且由根尘相缘而产生的六识亦是缘起无自性。我们修习这般若观空的法门,则能照了色心诸法(包括蕴、处、界)皆是有为缘起,进而悟入性空真常,亲证诸法性相之实际理地。

        二、破二乘法相

  缘觉和声闻二乘圣者,所修的是十二因缘和四谛法。若依大乘菩萨所修的般若观照,则此二法亦是空不可得。十二因缘中从无明到者死周先生流转生死门,从老死逆推至无明是涅盘还灭门。十二有支,支支相联,任何一支的现起,即会起连锁反应,生死涅盘都在此反应中产生。所以说世出世间的因果法,皆是缘起而无实体。《中论》说: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假如无明有它寅有的理性,则其将永存,而决不可能被诸善净之法熏习,以至最后断除。如《心经》中言“无无明尽”。那么,佛法提倡的断惑证真,出三界了生死显得毫无实际意义,大觉世尊岂不成了大妄语者哉?十二因缘又可以归纳为惑、业、苦三支,若了知烦恼无自性,则烦恼当下即是智慧。业性空寂,当下即得无缚自在解脱,一切生死痛苦从缘起,生死非实在,无生而生,非诫而灭,如是生灭,即是如来法身。级生的惑业苦在般若正智的观照下,即成了如来般若、解脱、法身三不思议功德。

  四谛法所说明的是世间有漏的杂染因果和出世间无漏的清净因果。一切染净因果诸法,在般若理性上说,都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故《中论·观四谛品》中说: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假如四谛法都非从缘起,皆是本具定性,则“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成一纸空文,永无梵行已立,生死已尽的无学道。所以《中论·四谛品》接着说: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是诸法,无因亦无缘。否定因缘生法——佛法的基本理论,则成了外道邪见,拨无因果之大阐提。故须破此四谛有执,明了诸法实相,当体是空,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减可证,无道可修。正如六祖大师所言: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由此观之,四谛法亦是毕竟空寂。

  三、破权教菩萨之法相

  菩萨在具体实践般若空观时,生起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因权教菩萨尚未证及法身,故仍有菩提可证,涅盘可得,众生可度之潜意识,能所尚有相待。实际上,智和理仅在言说上有假名相待,而在亲证诸法空性时,能所双忘,智理合一,智与理在本性上是一体的。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也可说明,在染污迷执时称为识,在清净明悟时即成智,识智一体,仅相用有所差别。《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在权教菩萨位上继续观照空理,行深般若,最终观行成就,圆明寂照达“无智亦无得”,即亲证毕竟空寂,而得究意涅盘。那么,修习般若空观,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位时,是不是有所得呢?《般若经》说:初发心时便学无所得,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还是个无所得,

  统观《心经》的思想体系是先显境(观自在菩萨之境),次破相(凡夫、二乘及权教菩萨所执相),后证果(三乘共果及如来不共果)。目的是显般若膀用与观空妙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修般若观照,证悟诸法空性可得涅盘果。过、现、未三世十方诸佛皆依般若而得圆满觉悟,亲证法身菩提果。古德说:般若为诸佛母,显第一义空,一切贤圣莫不由此而得解脱。这就是《中论》所记的:不籍第一义,则不得涅盘。所以,在实践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八万四千菩萨行门时,都必须以般若为先导,依此般若起正观空,究竟诸法实相。

【般若观空的殊胜意义:《心经》管窥】相关文章:

般若心经译文10-20

般若菠萝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关于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09-0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10-1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13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白话09-10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5

《心经》的般若正观 济群法师 谈《心经》的“五蕴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