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乡愁》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乡愁》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妁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阅读题目
1、这首诗用于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
2、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乡愁》阅读答案
1、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2、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或月明之夜会引起人们的思乡愁绪;以明月寄情传意。)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
《乡愁》诗歌赏析篇一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诗歌赏析篇二
乡愁,总会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席慕容的《乡愁》更是如此.
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一首《乡愁》犹如一首思乡曲,永久的在心头萦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初读,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细读才明白,为什么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
台湾本来就属于中国,但总有一些分子在中搞破坏,想让大陆与台湾“母子分离”,血浓于水,我们和台湾永不分离.无论如何,不惜任何代价,我国不会对台动武的,台湾回归祖国是早晚的事.其实,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我也很喜欢,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是关于大陆和台湾的问题.多少游子都期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最美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乡.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的深切与久远.
【席慕容《乡愁》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乡愁》阅读题及答案11-15
乡愁 席慕容阅读答案10-27
乡愁席慕容阅读答案06-16
席慕容《燕子》阅读题及答案12-13
席慕容乡愁原文阅读10-27
席慕容《燕子》阅读及答案10-27
席慕容《成熟》阅读及答案11-02
席慕容《长城谣》阅读题答案11-06
乡愁席慕容选择题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