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学习有感

2024-02-18 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是理想,小石潭记是现实。——题记

  《桃花源记》反映了理想,安居乐业的场面让人心向往之;《小石潭记》折射出现实,因失意而郁郁寡欢的时刻人人都有,柳宗元的境遇令人共鸣。换而言之,《桃花源记》是因为悲惨现实应运而出的理想,而《小石潭记》是由于捉摸不透未来和理想,才着手写现实。

  这两篇文章虽然都是游记,但由于第一次转折的结局不同,便造成了后文的情感基调不同,也像极了现实与理想总会有落差。《小石潭记》中作者有意寻觅溪水的源头,却“不可知其源”。正因如此,这句话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后续作者心情发展的“导火索”。此情此景不禁让我看到了现实:现实总会与目标有落差,甚至大相径庭,而我们也经常由于在现实中受挫而找不到未来的道路,进而与作者拥有相似的情感。

  反观《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在陶渊明的笔下就是渔人由于“忘路之远近”而造成的“意外”。而寻找小溪源头的过程也出乎意料地简单。仅仅是“缘溪行”,就顺利地找到了溪水的源头。而后面的一切也似乎都像是巧合似的,一幅世外桃源图慢慢铺陈开来。然而,《桃花源记》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中的痕迹。文章结尾提到的“刘子骥”是真实存在的,这表明作者正在努力地把理想与现实融合起来。这让我想到未来是明亮的,理想是很美好的,也让我想到我理想中的世界。

  在我眼中,理想与现实是同样重要的,我们不能忽视任意一个。只有理想而在现实中不付出努力终究是纸上谈兵;只着手于现实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会没有动力,而且还会感到迷惘。我们要保证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不要永远彷徨于现实中的忧虑,也不能始终徜徉在自己心中美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做只活在当下的人,更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由于两篇文章分别写的是理想与现实,所以文中人物的心情并不相同。但两人的境遇相似——陶渊明赶上了战争,生活在民不聊生的乱世,柳宗元因参与古文运动被贬。这样看来,似乎前者的境遇更悲修,但前者还能写出此美丽的理想世界,是由于他不过多在意现实中的悲伤,才能在战乱纷纷的年代仍坚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念。而小石理记的作者直接把失意后抑郁的情感表达出来也不是坏事。他至少知道自己的境遇遇,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思考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我认为我们应该用理想的甜中和现实的苦,用现实的实弥补理想的虚。终有一天你会发视,理想是现实的产物,而现实是理想的种子。如果把现实比作叶绿素,那么理想就是阳光。只有两者兼备,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产生生命的源泉,造就美好的生活。

  把理想照进现实,把现实融入理想。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理想与现实越来越近。到最后,理想会成为现实。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