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学习文言语法,背诵全文,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体味作者的情怀。
2、比较作者等几位古代文人被贬之后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讲练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
1、学点文言语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翻译并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3、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4、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背诵课文前两段。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寄情于山水,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颇有名的《永州八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一)学生根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二)写作思路与内容要点
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思路非常清晰: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和第二段;2、翻译全文,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借描写衬托心情的写法。
3、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4、拓展阅读训练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是否背诵,是否翻译。
《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课堂活动: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描景的顺序、方法及作用。
(一)课文写了哪几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
闻水声(悦耳)——见石潭(清澈)——观游鱼(逗乐)——探水源(忽明忽暗)——感氛围(凄清)。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在人们面前逐渐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移步换景】
(二)如何描写景物的。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
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写景的衬托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结: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独,凄苦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变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三、渗透德育:结合本文,联系实际,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将柳宗元与刘禹锡、苏东坡和陶渊明等古人进行比较,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阅读训练:柳宗元《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啮其涯()
(2)以予之亟游也()
(3)芟山而更居()
(4)气之迥()
2、写出下列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
(2)其颠委势峻()
(3)予乐而如其言()
(4)行其泉于高者()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xx;__同__。
A、屈折东流
B、荡击益暴
C、毕至石乃止
D、有泉悬焉
4、翻译。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参考答案】1、(1)侵蚀(2)多次,屡次(3)割草这里指开荒(4)辽远,这里指气清
2、(1)指钴鉧潭(2)指冉水(3)那个农民,指住在这里的人(4)指泉水
3、A “屈”同“曲”
4、(1)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样优美的钴鉧潭吗?
5、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
【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旷野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鉧潭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小石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
《小石潭记》教案3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小石潭记》教案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教案5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
龚(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翕( )忽幽邃(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和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平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习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近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习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11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 (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 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读
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 ,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作者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石潭记》教案13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小石潭记》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案九篇07-28
小石潭记教案9篇07-28
小石潭记柳宗元11-30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11-28
小石潭记教案汇总八篇10-04
小石潭记教案(集合15篇)09-28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五篇09-13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六篇09-05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八篇08-29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7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