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2022-01-05 小石潭记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石潭:环境幽静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 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习,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习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习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近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想:

  多读。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况,然后小组长作点评、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为屿y为嵁kān佁然y

  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

  三、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作点评和补充、

  (1、(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注意好句中停顿、语言的.节奏、

  重点词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水尤清冽寒冷

  (2、(小组B)读第二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重点词句1、日光下澈向下,澈,穿透

  2、影布石上照映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小组C)读第三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游历的兴趣。

  重点词句1、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小组C)读第四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重点词句1、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师总评: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作点评和补充。

  四、问题探究

  研讨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可以小组先讨论,把你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来展示成果、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石(潭石、——奇

  水(潭水、——清(写鱼是为了写水,侧面烘托、

  势(潭势、——曲

  境(潭境、——幽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与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十篇05-28

小石潭记教案合集十篇04-28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5篇11-30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五篇10-03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八篇07-22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8篇06-21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7篇06-19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九篇06-06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合集六篇05-21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汇总十篇11-14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