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2021-05-30 小石潭记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平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 (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教案

2.小石潭记教案

3.《小石潭记》 教案

4.小石潭记教案

5.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汇总8篇

6.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汇总7篇

7.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汇总九篇

8.小石潭记精选

上一篇:小石潭记教案 下一篇:小石潭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