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员,坚持“文以载道”,代表作是被贬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记”。
2、单元体裁——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记人,记物(《核舟记》),叙事(《桃花源记》)、写景,抒情等。本单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据这两个特征,教学时可以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联系起来,以柳宗元和韩愈的联系为突破口,切入到游记作品的“道”——景物描写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中来,领悟欣赏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二、教学难点: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和课文背诵
1、强调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背诵课文,这是课堂整体欣赏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义的词、和以前学过的词意义不相同的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尽量避免课下注释机械性记忆的弊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主要通过课下自学完成,基本不占课堂时间)。
2、“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感悟领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句子的翻译,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古文精炼流畅的美学特征,难以给同学们美的熏陶,使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比如说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翻译成“翠绿的枝蔓,有的遮蔽着,有的缠绕着,有的飘动着,有的摇曳着,长长短短,随风拂动”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却荡然无存。
三、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联。
1、课堂环节:教学重点的突破,关键在于问题设置是否能切中要点,提纲挈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作者由“乐”而“凄”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同学们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可以很容易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柳宗元到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寻找快乐;
快乐的原因——声音的清脆悦耳,水的清澈,鱼儿的欢快。
心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险恶,“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经历际遇就像这小石潭一般,美,却无人欣赏,前途不可知。
2、课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酝酿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浓。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教学难点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教学难点也不是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品味,领会,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怎样推动课后的思考,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我设置了两道思考题:
A: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题难度较大,为选做题。可以说是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前期,我们对陶渊明有比较多的研究。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补充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常识性文学知识,写过练笔《和陶渊明的三次见面》等。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以韩愈的《马说》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突破“文以载道”这一文学主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一道理。本文的学习又从韩愈与柳宗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承载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把二者联系起来,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好奇,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反复阅读领会及课外延伸,更深刻的领会“道”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B类题难度较小,立足于对《小石潭记》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从整体意境上下手,给同学们更大更灵活的发挥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鉴运用课文精美的语言,很有挑战性。
四、教学反馈:学生优秀研究成果展示
B类作业:
(一)“歌尽桃花扇底风”——学生品味挖掘到的个性化整体意境
小石潭的水真清,声音清脆的让人以为是环珮相击发出的声响。小石潭的水真清,清澈的让人以为鱼在空中游。小石潭的水真清,不仅能数出有多少头鱼,而且能看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的水真清,可是他不能判断出此时呆若木鸡,静止不动的鱼儿下一秒会箭一样的游向何方,敏捷灵活的出乎人的意料,是在嬉戏,还是在寻找?是它在寻找,还是他在寻找?他不停的探寻,尽管他会碰壁,但他仍然选择了这条没有路的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怕失败,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他虽然没有陶渊明“迷路者”的境界,但是他有的是探路者的勇气与活力。我相信,总有一天,这条翕忽的鱼儿会跃出水面,哪怕只有短暂的瞬间!
——王沂凡
小石潭静,你看,石也是静悄悄的,似乎在沉睡中做着一个清凉的梦。倒是树蔓,温文尔雅而又不失活泼的应和着水声。风滑过树梢,也是静悄悄。鱼儿在水中无声的嬉戏,阳光无声的沉落水底,影子随着水波无声的摇曳。我们的声音也小下来,消失,在安静的大自然面前,一切都会安静下来,带着一种平静。
——侯林铠
点评: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石潭乐,你看,青石,翠蔓,游鱼,小溪,自由自在,想伸展的伸展,想缠绕的缠绕,想游动的游动,想唱歌的唱歌。清冽的水轻轻滑过青石的肌肤,他咯咯的笑,“如鸣珮环”;翠绿的枝蔓被风轻轻拂过,流动的绿色静默的微笑;水底的游鱼懒洋洋的躺在水底晒太阳,突然游向别处,水面上泛起一个酒窝;溪水从不知名的地方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叮叮成韵。此情此境,有谁会不开心呢?便只有潭上坐的那个人吧,脸上的笑容怎么不见了呢?他的心里该有多少寂寞,才能在这欢乐之中速速离去呀!
——张子彧
评语:青春少女也曾悲吟:“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落难寻觅”,可小石潭不是落花,这让身似浮萍的柳宗元,情何以堪!
小石潭幽,你看那水。水,本性清凉,山泉小溪更是如此。幽幽的寒气总是氤氲着不散。清冽,冰凌入骨的寒使周围的植被最大限度的散发出幽寂的气息。若弹跳的溪算是活力生命的源头,那这一潭冷冽的幽水,便是冰雪女神的叹息。幽幽的叹,冰封了周围的一切,悄怆幽邃的气息 ,凄神寒骨的幽寂。冰雪女神的叹息中,怕是最细微的声响也被冰封了吧!幽然,幽黯,幽寂,幽寒,幽叹汇出了这潭水,这颗散发着冷冽光芒的宝石——冰雪女神的叹息!
——韩天明
小石潭小。你看,它就坐落在一座小丘一百来步的地方,隔着“篁竹”都能“闻水声”。小到“全石以为底”,且“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像一盆山水盆景。连它生出的溪水也想浩瀚夜空中的北斗和广袤大地的一条蛇一样,小石潭,真小。
小石潭石(坚实),你看,如此之小,竟容下“坻、屿、堪、岩”,容下青树翠蔓,容下百许头鱼,虽然小,但它有坚实的——朝着“斗折蛇行”的方向奔去,不可知其源。小石潭,真坚实。
小石潭淡泊,你看,它被竹树环合仍怡然——自有环珮声传出天外。它地境偏僻寂寥无人也不恼——自有溪流鱼儿给它讲远方的故事。它不以“小”忧,不以“石”傲,四季轮回,岁月流逝,他就在那里,笑的云淡风轻。
——王千一
评语:也许,正是因此,柳宗元才无颜面对吧!
小石潭怪,你看那潭,“全石以为底”。既为潭,必三平方以上。一块石头为底,好大的石头。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中的石头有的一拼。小石潭怪,怪在潭中的石头各具情态,高地,小岛,岩石,再加上摇曳的藤蔓,刚柔并济,仿佛一处无人问津,无可破坏的净土!
——周桥
小石潭幽,你看,它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里安静甚至寂寥,水声滴答,让人顿生寒意。四面遍是树,青葱翠色溢目。
安静,有时是一种好东西,它可以让人思考。有时,却让人孤独。不经意间,看见旁边的小溪,曲曲折折,忽隐忽现,仿佛我的身世,不可知其源。我不能未卜先知,所以我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答案。我继续凝视这条小溪,小溪的水注入潭中,停止了,这会是答案吗?小溪的那头,幽远,不知源。真的不想,不愿,不希望停下来……
愈发幽寂了,于是,离开。
——王玥
小石潭幽,你听,幽幽的溪水声穿过竹林飘入耳,心在不知不觉中感到快乐;你看,幽幽泉水拂过石面,无限的温柔。潭中悠悠的鱼儿怡然自乐,四面竹树环合,泛起幽幽的清凉,就像自己的境遇,在心中唤起幽幽的悲凉。
——王佳琪
小石潭清,你看,小石潭与世隔绝,环境清幽,青林翠竹,没有半点杂质。水干净清澈,可以“影布石上”,游鱼的姿态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地方太过干净,以至于太容易让人把自己的主观情绪融入其中,再放大。所以,柳宗元的评价是“过清”,使他的情绪由“乐”到“悲”,变换的如此之快。小石潭真的“凄清”吗?个人有个人的见解罢了。
——古莹玉
小石潭幽邃,你看,竹林里的小石潭偶然被柳宗元寻去,本是一处桃源,可他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只认同幽邃,小石潭哪里凄,哪里寒?它先是鼓励你,与你相乐;然后引导你,诱你探源。也许水流一路上有太多坎坷,可是只要水流不断,小石潭一天不毁,源头总能找得到!
——李旭婷
小石潭清,你看,水清: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的水清,以为“全石以为底”,没有泥沙;因为活水不断。因此,小石潭的水中才能看到光与影的舞蹈。
声清:如鸣珮环
小石潭的声清,因为“寂寥无人”, 因为“不可久居”,只有小溪与石头的碰撞。
境清:其境过清
小石潭的境清,因为青树翠蔓挡住了来人的实现,因为取道还要伐竹,因为“斗折蛇行”的溪流让人找不到方向,只要没有人踏上的土地,都是枝头的豆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侯义夫
(二)犹记惊鸿照影——学生作文中意境优美的句子:
藤蔓摇曳下垂,参差不齐,感觉那么自然,那么有亲和力,随风摆动间,多么闲适的意境!
——王文远
点评:“闲适”用的好。
树的阴影笼罩着岸边,使人的心头也蒙上了一层黑纱。
——谭岩
小石潭清,就像荒废多年的老宅,不被人打扰,也与世无争。没有了人气,也没有了生机,隐藏在密林中,只有百许头鱼,太过清幽。
——陈科润
小石潭有些神秘,明明藏在竹林后面,可偏偏不小心发出了声响。
——闫静新
那个翻卷出水面的石头,是一朵凝固的浪花?
我奇怪,柳宗元为了看到小石潭,没有路也能“伐竹取道”,为什么不能再被贬谪的命运中,披荆斩棘开辟道路,何必为“不可知其源”而叹惋,为“过清”而凄恻呢?
——程铭
小石潭的水清,“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的清新柔美,定是这柔柔的清水所养。
——韩汶妤
小石潭寂,你看潭以整块石头为底,流水只能与石头相依,水声如环珮。
——赵婉婷
小石潭梦幻,你看,这里的溪水弯弯,在太阳的映射下,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北斗七星。
——罗凯泽
(三)一枝红杏出墙来——令人捧腹的逆向思维。
小石潭的水,你看,有百许头鱼。
首先,小石潭是一潭清泉,说明它不会太大。作者目测其中的鱼,居然有百数条,“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说明水很清。可是“水至清则无鱼”,这就矛盾了。而且,鱼要排便。这时应该已经是暮春或夏天了“青树翠蔓,蒙络摇坠”,百许头鱼在水中的排便数量已经很可观了。既然“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说明向潭中注水的小溪在小石潭中会激起一定的水花,那么沉淀在池底的粪便便会翻上来,这样水就不会清了。所以,我认为小石潭中不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鱼,也许作者只是为了写出水潭的动景,但也要遵循科学事实,十来条鱼,溪水成趣,同样也生机勃勃。鱼数过多,太过繁杂,反而会毁了这清幽的气氛。
——张雪飞
A类作业:
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渔人缘溪行,忘了自己该干什么,忽然发现了桃花源,安乐祥和。但他最终还是“停数日,辞去”,并且“诣太守”,“寻向所志”。其实,他原名和他很像,陶渊明厌恶官场的黑暗,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桃源——归园田居,可这是他的最终归宿吗?是的,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流露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膝盖享受,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是他也许像渔人一样,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能,他不愿意失去自我,所以他选择了他比。他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荆棘密布,一条安静美好,他选择了后者。既然当不了渔人,就当那桃花源里的村民吧!
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把自己丢了,丢进山山水水间。
柳宗元不同,不是不愿做官,是不让他做官。所以,看到美景,他走了。他心里不甘。他是那个渔人,他想回去,一定要回去。他不会因岁月静好,就放弃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抱负,他放不下,学不会像陶渊明那样释怀,于是,他离去了,继续去寻找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地方,纵使很难!
——张子彧
●迷路者和探路人
一个迷路者,一个探路人
迷路者在现实中迷失了方向
在理想中找到了信仰
探路人在现实中饱经沧桑
又在现实中找到了方向
一个
主动放弃
独自享受山林的空气
一个
被迫流离
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秘密
一个追求自己的理想
退出黑暗,寻找光明
幻想一个桃花源
让大家享受
一个,听从命运的安排
寻找奇山异水
可他放不下自己
总是触景生情,不能沉迷
——闫静新
●陶渊明迷路了。他的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不想作恶,不想腐败,却又无力改变。于是他寻寻觅觅,寻找桃花源。可是,他找不到,于是,他迷路了,也许只有在忘记路途,忘记时间的时候,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桃源。
柳宗元在探路。他想要到奇山异水间排解自己的抑郁愤懑,因此,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在大自然中探寻真谛。他发现了小石潭,曲折蜿蜒的溪水有和自己一样的气息,幽远凄清却不可久居,他离开了,这是他的选择。
——王在琦
●陶渊明:迷路派。他在战乱纷纷,社会不安定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走为上计,逃避是他生存的方法。他大力描写田园,自然,归隐,实质上是为自己找到一个生活的理由。不得不说他是有政治头脑的,不然他不会发现社会的变更,更不会钻进与世隔绝的地方任自己逍遥了。陶渊明沉迷于自然,将自己的大脑变得纯洁,同时也是他的无奈。
柳宗元:探路派。自己动手的效果更好。在被贬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自己的前途。他不想被环合的竹树禁锢了自己的心灵,更不会被寂静寒了自己燃着火的心。前方时隐时现,但是闯一下又何妨?阻碍我的不是犬牙差互的石岸,而是心灵留下的伤痕,但是,他不想作罢。
——董佳衡
●探柳迷陶
我认为这个题目本是就是一种侮辱。柳宗元真的在探路,陶渊明真的迷路了吗?我认为陶渊明其实和达尔文一样,早就发现了出路,但又因为过程的纷繁迷乱,思想又过于正统而放弃了简单却频繁的正路,而非要走困难但荣誉的侧路。其实真正开创美丽的是陶渊明,柳宗元只是听说了陶渊明在山中,而却寻找,他只是陶渊明思想的产物罢了。是不是应该说“烂陶带柳”呢?
——刘佳佑
评语:看来对这二人都颇有微词。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346年后,一声啼哭在山西的土地上响起,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之后会有一段异常坎坷的道路去走,并且有意无意的,继承了陶渊明的夙愿。
他叫柳宗元
两端人生,两条路,两双磨破的鞋,一个梦。
(一)梦起
闻水声,心乐之;甚异之,穷其林
好奇心,让迷路的人找到了方向,让探路者看到了前方的梅林。不同的是,柳宗元是有目的的,而陶渊明则只有潜意识中构建的虚幻的蓝图。我记得有一部电影中有句台词:“熟悉他的人就会知道,那可能只是他想象的一个地方”。而桃源,也不应该排除陶渊明醉后的梦幻。可是,桃源却又荒诞而真实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荒诞的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永远都不会存在于现实中;真实的是,它的美好与感动每天都在现实世界中发生。所以我们渴望桃源,所以,柳宗元在听到水声时如此高兴,所以我们相信童话,相信美好的大结局,相信正义,相信梦想,相信圣诞老人,并且在泡沫一般美丽而易碎的梦醒时分痛哭。
(二)梦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可久居
这是两人最大的分歧,桃花源如果不可久居,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柳宗元在开往桃源的路上拐错了道,来到一个未开发的小潭边。这并不意味这失败,相反,是一种成功。他明白了,桃花源不是这样。
(三)梦醒
无问津者;记之乃去
两个人都在梦的结尾点上了省略号,轻描淡写,就像一场梦。你永远都不记得梦的开始,因为他开始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枚早已长大的种子。我们也常常忘记梦的内容,因为睁开眼,刺眼的阳光就冲走了它们。
但有些人不同,他们醒来后,就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
那个结尾的省略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追梦。
——侯义夫
五、教学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正震撼我的是学生的作业。觉得是他们启发了我,而不是我教了他们。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讲的好,认识的深刻,生怕学生们想不到,杞人忧天罢了。我们总是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关于学生作业,我只在语言的流畅精炼方面做了一些改动,思想都是他们的原汁原味,没有任何加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习练习。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3、品析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互动序幕
师简介文章的地位及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互动扩散:讨论与交流课前预习表的内容
项目发现问题
题目
内容
情感
写作
学生将预习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并凝成焦点问题
三、互动火花:碰撞与探究
师生共同交流,凝成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凝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深化
四、互动收获:共识与共鸣
教师从文章内容、作者感情、写作特色方面做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互动四环节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好课前预习表,给学生一些指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文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整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断的评价和整合中对文章的重点及情感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充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运用互动四环节的理论来设计,虽理论上觉得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因设计的内容过多,互动扩散发散的方面太多,学生不能及时发散,影响了后面的互动火花的顺利完成,导致时间不够,未能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因此,在以后设计时要注意发散点不宜过多,过宽。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学习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三吏"、 "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二、小组探讨
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提示:
1、文体都是“记”
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
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
三、讲授新课
(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
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 “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
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答案:①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②记载人物生平事迹自传③赠序临别赠言④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二)讲述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1、隐士文化(人生准则: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厌倦了世俗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性,或是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嚣。代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己亥杂诗》)。
2、贬官文化(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是终生的愿望,独善是无奈的选择。柳宗元支持“永贞革新”,结果是“二王八司马”,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未至一年,被贬邓州;庆历五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滁州。
在任时门庭若市,被贬后门前冷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他们纵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来浇融心中的块垒而已。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
3、练习(学生小组讨论,或在相关的参考书上寻觅答案,力求理解)。
①《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②《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③ 《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
提示:
①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 ②不同,前为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后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裕后的快乐。
③太守虽被贬,然仍励精图治,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太守为此而乐,与民同乐,乐其一也;而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纵情山水,暂时排遣抑郁,乐其二也,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
(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写法(新授课之述备矣)。
2、老师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 《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3、小组合作练习
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②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心情。找出几篇这样的作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出示练习,学生翻译,因以前讲授较细致,老师只做巡回指导。
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使动用法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本站推荐)也。
4、修辞:(互文)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四、课堂小结
稻梁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皇宫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受着无理的制约,甚至是无情的摧残,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诱人,那躬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忘掉仕途的坎坷,抛弃命运的舛错,抚琴吟曲,品酒评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风景;更可敬的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
五、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两则
(一)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大龙湫袁枚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3.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
4."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赒给之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
3.仔细看的.原因沾湿.....的样子4.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教学反思: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心常戚然,无论隐居还是被贬,其实都是一种无奈,但艰难困苦,玉汝乃成,正是这种无奈,使得他们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华。而初中所选的课文又多此两类文章,若想读懂这些文章,并能发掘文中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因此,我把给学生人文文化熏陶,讲清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知识部分“文体复习”和“疑难字词句复习”采取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牢记,由于本教案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所以疑难字句只要学生心中有数就算达到目的了。写作方面主要复习了景物的写法及作用,如果再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起来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这种古散文与现代小说的结合点,只好作罢。作业中两个课外文言阅读,一个侧重思想,一个侧重基础知识,都是对本文学习目标的巩固。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
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奇特的画面,令人心动,令人倾倒。但是作者却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在美丽奇特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而是仅“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我们如何解读作者一开始“心乐之”。而最后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由,匆匆离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游记—《小石潭记》,看看古人的游记和现代人的游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 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子子厚,因在柳州担任过刺史,又称“柳柳州”。
二、 自主学习
1、 顺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三、 自读反馈
1、 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2、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
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圈点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理由。明确:可以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2、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奇:
1、石奇 (异石纷呈)
2、水奇 (声悦水澈)
3、源奇 (曲折、多姿、神秘)
4、境奇 (清幽凄凉)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无法理解,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而学生们没有经历过如此曲折的人生,理解起来的确吃力,但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
文章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经过反复思考,既要承接前面的问题,又要可以引出下面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爱回答的过程中表现良好,基本能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回答,只是对文章的句子翻译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积累。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如 “可”“从”“清”“许” 等。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的写景特点及作者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之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挫折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
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览行踪。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优美的山水图片,提问学生:在古代,文人墨客们面对这样的美景会有怎样的.感触并如何表达呢?由此引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以及他的代表作《小石潭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10 分钟)
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着重强调他被贬永州的背景,为理解文章情感做铺垫。
简单讲解 “记” 这一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体裁有初步认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语调的变化,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标记出疑难字词。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读音、节奏等问题进行纠正。
再读课文,梳理内容(20 分钟)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找出作者的游览行踪,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如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氛围等。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善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研读课文,分析景物描写(20 分钟)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如视觉(“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听觉(“闻水声,如鸣珮环”)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5 分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为何又流露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样的伤感之情。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点明作者借山水之美排遣内心的抑郁,却又因自身遭遇无法真正释怀,最终仍陷入忧伤的复杂心境。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行文思路、景物描写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
强调《小石潭记》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其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欣赏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写景短文,描述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相关参考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这堂《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整体上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初读、再读等环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分析作者情感这一难点问题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尽管引导了多次,但还需要更巧妙、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帮助他们突破。另外,课堂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略显仓促,在今后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如 “斗折蛇行” 中的 “斗”“蛇” 等词类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语言素养。
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并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语句,感受小石潭景色的清幽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了解唐代文人被贬谪后的生活状态和文学创作特点,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的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本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扎实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意。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写景技巧,欣赏小石潭的美景描写。
教学难点
深入解读作者在文中所传达出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情感与当时社会背景、个人境遇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清幽宁静的山水视频,视频中伴有潺潺流水声、鸟鸣声等自然音效,同时展示一些与视频画面相契合的古人山水诗词,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氛围。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假如你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古代有一位文学家柳宗元,他在游览一处小石潭时,却有着别样的心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小石潭记》,去探寻他的心路历程。”
背景介绍与文体说明(5 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柳宗元的生平经历,着重讲述他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的坎坷遭遇,让学生明白这一背景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简要讲解 “记” 作为古代一种散文体裁的特点,如侧重于记事、写景、状物等,且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初读课文,正音明意(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出不认识或读音不确定的字词,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停顿等。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尝试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问题,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核对。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生字词,如 “篁(huáng)竹”“坻(chí)”“嵁(kān)” 等,进行正音讲解,并随机抽取学生朗读课文段落,检查读音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读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5 分钟)
教师采用串讲法,逐句讲解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文言语法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背景,详细解释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疏通每句话的意思。例如,讲解 “斗折蛇行” 时,点明 “斗”“蛇” 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解释为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让学生理解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的表意效果。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参与到文意疏通的过程中来,检查学生对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的理解情况,如让学生翻译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句话,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节奏,在课本上做好笔记,标记出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课后进一步整理复习,加深对课文文意的理解。
三读课文,理清思路(12 分钟)
组织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的游览行踪,要求各小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框架。
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梳理出作者 “发现小石潭(隔篁竹,闻水声)——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潭西南而望)—— 潭中气氛(坐潭上)—— 记录同游者” 这样的游览顺序和行文思路。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清晰、有条理的认识。
研读课文,赏析美景(15 分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圈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语句,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思考这些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对于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这一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借鱼儿的游动之态来衬托潭水的清澈,展现出小石潭空灵、清幽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与陶醉。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交流分享各自的赏析心得,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质疑、讨论,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赏析观点。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赏析发言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写景技巧,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品读课文,体悟情感(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前文对景物描写和作者心境的分析,深入思考作者在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轨迹,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如 “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等,探讨作者情感产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问题引导,如 “作者起初‘心乐之’,为何后来又感到‘凄神寒骨’了呢?这与他的个人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联?” 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被贬谪后内心深处的孤独、抑郁、忧伤之情,同时又能在山水美景中寻求短暂慰藉的复杂心境。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课堂总结与拓展延伸(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字词释义、翻译、行文思路、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布置拓展延伸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古代文人被贬谪后创作的山水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比较它们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点,写一篇 300 - 500 字的短文,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以此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资料、《小石潭记》的文本资料及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小石潭记》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篇经典文言文作品,以达成多维的教学目标。从教学效果来看,趣味导入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字词讲解和文意疏通方面,通过串讲法与学生互动,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分析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环节,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学生对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虽然整体环节安排较为紧凑,但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由于部分小组讨论较为热烈,导致时间把控稍显不足,最后的课堂总结略显仓促,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此外,对于个别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理解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问题时,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个性化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地把控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如 “可”“从”“许”“以” 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及作用,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写景片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复杂情感,理解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挫折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文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移步换景、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复杂情感,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美的山水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山水之美的感受,然后引出古代文人也喜爱寄情山水,并顺势导入新课 ——《小石潭记》,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被贬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语调的.变化,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再读课文,积累字词(15 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 “可”(大约 / 可以)、“从”(跟随 / 由,自)等。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梳理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通过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
研读课文,赏析景物描写(2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的?让学生找出文中表明行踪的词句,体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等。
组织学生赏析文中描写潭水、游鱼、潭边景物等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和鱼儿的活泼,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点拨。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0 分钟)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在欣赏如此优美的小石潭景色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 “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等,体会作者由乐到忧的情感变化。
结合作者被贬的背景,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寄情山水却又无法排遣内心苦闷的复杂心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在困境中通过山水寻求慰藉却又难以释怀的情感特点。
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字词的积累、写景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强调《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背诵、品味这篇佳作。
布置作业(课外)
背诵并默写全文。
借鉴文中的写景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写景短文,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
五、教学反思
在这堂《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以读促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熟悉了课文内容,也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调。
在字词教学方面,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梳理文言字词,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但在个别字词的讲解上,还可以结合更多的例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赏析景物描写和体会情感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文中的写景妙处,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但对于作者复杂情感产生的深层原因,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补充更多关于柳宗元生平经历和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整体而言,这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0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如 “清”“可”“以”“乃” 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文中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写景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小石潭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色,感受文中所营造的意境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学习文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景物的技巧,如比喻、拟人、动静相衬等,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了解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的特点,感受古代文人在山水间寄托情感、抒发郁闷的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掌握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即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人生境遇等多角度去解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3 分钟)
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幽宁静的山水视频,同时配以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山水之间的悠然氛围,随后提问学生:“假如你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出古代有一位文人也置身于类似的美景中,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小石潭记》,并简单介绍柳宗元及其被贬谪的遭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诵读感知(12 分钟)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停顿以及语调的变化,感受文章的整体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尝试疏通文意,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之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方面的问题。
开展朗读展示活动,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从字音、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字词疏通(10 分钟)
教师呈现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一些文言特殊句式,如 “水尤清冽”(清,清澈;冽,寒冷)、“以其境过清”(以,因为)、“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应为 “以全石为底”)等,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文言知识,为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以文中的段落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准确地翻译出来,并解释其中的重点字词,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对字词的掌握。
文本解读(15 分钟)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发现小石潭并对其进行描写的,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中”“潭西南而望” 等,体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结构的严谨性。
重点赏析文中描写小石潭景色的段落,如潭水、游鱼、潭边的树木岩石等部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的清澈,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掌握动静结合、侧面烘托、比喻拟人等写景手法,并感受这些手法所营造出的清幽、静谧的意境之美。
情感探究(10 分钟)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佐证,引导学生关注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等语句,体会作者由起初的愉悦到后来的凄凉忧伤的情感转变。
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背景,深入探讨作者产生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政治失意、环境清幽引发的孤寂感等,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寄情山水却又难以排解内心苦闷的复杂心境,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字词的积累、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方面,强调《小石潭记》作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更承载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文化情怀,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品味这篇文章,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布置作业(课外)
背诵并默写全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选择一处身边的自然景观,运用文中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不少于 400 字的写景散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这堂《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情境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营造出的山水意境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础。诵读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内容,不过在朗读指导上,还可以更加细致入微,针对不同段落的情感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语调的变化。
字词教学方面,小组竞赛的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文言字词的掌握,但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后续还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和语境运用来加深巩固。
在文本解读和情感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文中写景的精妙之处,也能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但部分学生对于作者复杂情感的深层文化根源理解还不够深入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补充更丰富的背景资料,并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总体而言,这堂课让我更加明确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诵读、情境创设以及对学生思维引导的重要性,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06-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反思10-1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9-2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7-15
[精选]《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6-2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9-2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5-17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08-04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7-15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