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听课笔记与案例分析

2024-09-25 小石潭记

  教学过程:

  一、由唐宋八大家“韩柳”介绍导入新授。

  二、简介写作背景并题。(强调“记”的文体特点——即景抒情)

  三、师范读课文,补充注音。

  四、出示提纲,师生研读课文:(三、四环节间可插入重点词句译,当然,随文讲解亦可)

  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特点是什么?

  3、作者选用了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

  4、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怎样?

  (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讲究层次,问题3的讨论括出写景基本方法,授之以渔)

  五、几名学生小结课堂。

  六、师生齐诵课文,欣赏美景,体悟心境。

  七、布置预习及复习作业。

  如鸣佩环,心乐之

  ——评朱建斌老师上的《小石潭记》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好课应该是师生情感、生命共同融入的课。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积累语言材料,发展语文能力,更要让语文这个载体所负载的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

  一、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感受文化的外部力量。

  教学不同的文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情感脉络,朱建斌老师教学《小石潭记》,准确把握了这样一篇贬官文学的情感特点,授课语调的运用以低回婉转为主,即或遇“如鸣佩环”“青树翠”之景,教者的语调也只是稍高一些,节奏稍明快一些而已,绝不亢奋。课件色调统一处理成冷色的绿,淡淡的,给人一种“其境过清”之感。课文朗诵配合古筝,曲调低沉,切合了作者的心境。教者匠心独运,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怨氛围,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师生逐渐进入“凄神寒骨,悄”的境地,抑郁悲的情感之场笼罩了整个课堂。

  二、对话文本问题的有序设计是文化体验的核心环节。

  朱老师的这堂课基本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流程,在对话文本的核心部分设计了这样四个文题:

  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选用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

  4、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四个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外部的景到内在的情,环环相扣,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生成状态相吻合,落脚点定在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贬官文化的主要特点上,可谓心思缜密。

  在对作者写作心境的讨论过程中,教者从文章内容挖掘入手,密切联系文中所绘之景,先确定心境的大致路数在“悲”字上,又字酙句酌,细品柳宗元的情感。学生真切地领悟到了柳宗元被贬永洲后的悲凉、凄,又似乎隐约感觉到作者的郁闷与清高。

  三、着意提高学习同类课文的学习能力

  在讨论“作者选用怎样的角度与方法写景”时,教者总结了类似文章的写景方法运用的三句话,即“正写不出,侧面衬之;形容不出,比喻绘之;亦动亦静,情感融之”,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诵读记忆,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意义,有利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好几篇“记”,朱老师在进行文体知识介绍时也紧扣住文体特点,作触景生情和托物言志的重点介绍,使文体知识的介绍成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

  我做学生的时候也读了《小石潭记》,现在想起来,这篇文章沉淀于我的大脑的就是文章为我们展现的清幽环境,清澈的潭水,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的寄情山水的处境。朱老师的这一节上到这个地步,说是一切好课一点也不为过。然大节不亏,小节可求其疵。

  朱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知识生成状态和情感体验,课堂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合作交流。但我以为,教学古文,不应忘却古文固有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基点,适度的接受学习是需要的,新课程不仅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相反,接受式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较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落实,重点句子的译,教师是一定要讲的,比如“去”、“ 然”的古今异义现象,“全石以为底”与“为”中“为”及其他一词多义现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特殊句子的译等等。我们的学生于古文可谓一张白纸,白纸一张,基本词汇的积累,基本句式的掌握是必须的。课文教学完成后,对于柳宗元在《永洲八记》其他一些篇章中所流露出的类似情感,对于类似于柳宗元遭遇的古代一些著名文人的类似的情感,也是可以简略地说说,适度地扩展的。

  教学语文没有什么方法是最先进的方法。准确地把握语文这门功课的性质、任务,辨证地对待新课改,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目标,运用适当的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实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好的。朱老师有很不错的专业素质,组织教学、把握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节奏都不错,只要抱定“沉渊守潜,味道求真”的治学精神与从教态度,有理由期待未来的课堂更精彩。

  •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听课笔记与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06-17

《小石潭记》听课反思07-18

《小石潭记》听课感受09-02

《小石潭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11-13

小石潭记课文分析06-14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03-11

《小石潭记》写作手法分析10-28

小石潭记教学分析05-09

小石潭记写作手法分析11-02

《小石潭记》教学分析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