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解读

2024-05-25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抒发了诗人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下面是课文的进一步解读。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佩:古时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篁huáng:竹林,泛指竹子。

  怆chuáng:悲伤,凄怆。

  清洌liè:清凉。

  明灭:或现或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翠蔓màn:翠绿的茎蔓。

  参cén差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翕xī忽:轻快敏捷。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相关背景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社会很不太平。地方上是军阀割据,朝廷里是宦官当权,他们排挤忠良,欺压百姓。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面对这种状况,柳宗元和一些正直的官员都感到不满和忧虑。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他的儿子李诵即位,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和他当太子时候的老师王叔文主张改革政治。因此,唐顺宗一掌握大权,就重用王叔文等人。这些人大部分是一些出身较低、年轻有为、才学兼优的知识分子。柳宗元也是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政事,研究怎样才能革新政治、振兴国家,改善百姓的生活。

  短短几个月,他们就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贪官污吏被降职罢官;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被取消;禁止了“官市”;下令重新起用以前被奸臣迫害的官吏等等。这些措施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利。

  但是,这却触犯了宦官和达官贵人的利益。偏巧,支持改革的唐顺宗又得了重病。那些人就内外勾结,逼着唐顺宗退位,而把他的儿子李纯捧上了台,就是唐宪宗。不久,他们干脆把唐顺宗害死了。

  唐宪宗一上台,立即把王叔文贬到外地去做一名小官。第二年又把他杀了。和王叔文关系密切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朝廷官员也先后被贬到边远地区去做司马(一个州的小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失败了,因为这场革新发生在永贞年间,所以人们叫它“永贞革新”。

  这年冬天,柳宗元带着老母亲,满怀忧愤到偏僻的永州(在现在湖南省)去了。

  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二年,唐宪宗宣布全国大赦,可接着下诏书说:柳宗元等八名被降职的官员除外。当时,有不少谣言攻击柳宗元,吓得他的亲朋好友都不敢同他来往。柳宗元生活非常困难,住在一座庙里,得不到帮助。不久,他的老母亲生了重病,没钱看病吃药,不幸去世了。

  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柳宗元感到很痛苦。可他一点儿也不后悔,相信自己和王叔文实行的改革是正确的,始终不更改自己的主张。空闲时间很多,他就一面发愤读书,一面拿起了笔,宣传进步的思想,提倡散文的革新。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写了大量的著作,如《封建论》、《天说》、《天对》和游记、诗歌、辞赋、寓言等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哲学和文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永州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境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风景倒很优美。柳宗元自从贬官来到这里以后,心中忧愤难平,就常常出去散步解闷,或者到郊外去徒步旅行,游览风景。

  他初到永州的时候,住在城内东山的寺庙里。寺西有一座亭子,从那儿可以俯瞰全城,也可以远眺四周的风光。九月的一天,柳宗元坐在这个亭子里,发现远处的西山景色特别美。于是,他立刻约了几个人去游西山。

  他们沿着小河来到西山脚下,只见山势高峻,怪石嶙峋,满山是杂草树木。他们只得披荆斩棘,艰难地向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四下一看,那无边无际的原野,重重叠叠的山峦,幽深的山谷,曲折的河流都尽收眼底。人好像在天上一样。

  看到这些美景,柳宗元顿觉心胸开阔。他们摆上随身带的酒菜,一边饮酒,一边赏景,高兴得什么都忘了,直到天黑才回家去。回到家里,柳宗元写了一篇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记叙了这次游览的经过。

  从这以后,柳宗元的游兴更浓了。隔不几天又去游玩。在山的西边,他又发现了一个水潭叫钴鉧潭。冉溪是潭水的源头。这溪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得很急,撞在山石上激起雪白的浪花。它曲折东流,到钴鉧潭才平缓下来。潭将近有十亩大,水很清,周围全是树,岩石上有泉水流下来。柳宗元非常喜欢钴鉧潭这个地方,多次去那里游玩,并写了一篇《钴鉧潭记》一文。

  后来,柳宗元又游览了钴鉧潭西边的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等许多地方,先后写了八篇游记。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的“永州八记”。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层次。

  第二层: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层:写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层:写潭上的气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层:写同游的人。

  三、写作方法

  ⑴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写潭中的游鱼,笔法极妙,无一字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登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⑵情景交融。

  写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凄清,抒发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⑶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学习本文就重在学习作者缌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一大片竹林,就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声音)像玉俩玉环相碰撞时发出的响声那样清脆,我的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块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岛屿,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葱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吹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透过潭水,鱼儿的影子映现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向远处游去,(它们)游来游去是那样的轻快敏捷,真好像在跟游玩的人一同游乐。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流动,(随着地势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这一段溪水显露出来,那一段溪水却隐没了下去。那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地没有其他人,(这种极为清幽的气氛)使人神情凄凉,筋骨寒彻,忧伤绵绵,既深且远。因为它的环境太冷清了,不能长时间地呆在那里,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游历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还有跟随我一同游历的姓崔的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练习解答】

  第一题:第一段写了水和石以及树枝藤蔓。写水,先写听觉“如鸣巩环”,再写视觉与感觉:“尤清冽”。后写石的各种形态,均为正面描写。段末写树枝藤蔓随风飘荡所呈现的各种姿态,通过优美的景致烘托小石潭的幽静。

  第二段写鱼,将鱼历历可数、忽动忽静的姿态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实际上是从侧面写水的清明澄澈。然而妙在一个“水”字也没有,却句句写水,至于段中兼写了日光同样是为了写水的,因为有日光才有“影布石上”,才更显清澈。

  第一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全貌。

  第三段写潭西南的溪流,以“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两个比喻表现溪流蜿蜒曲折。第四段写四面景物,着重写感觉,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凄清的人生感受。

  第二题文中比喻句有:“如鸣珮环”,表现水声清脆悦耳;“皆若空游无所依”,以空比水,再显清澈;“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表现了溪流蜿蜒曲折。这些比喻十分形象生动。

  第三题:1.西,向西,名词作状语。2.斗、蛇: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或显或隐之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3.犬牙,像狗牙那样,名词作状语。4.凄、寒,使……凄清,使……寒冷,使动用法。

  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凸显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远离官场这一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艺术手法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此文的语言极为精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语言极为精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并不深奥。“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更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又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课文解读03-12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解读09-14

《小石潭记》解读02-07

小石潭记文本解读03-25

《小石潭记》解读与赏析04-03

《小石潭记》的课文翻译04-02

小石潭记原文课文03-26

《小石潭记》课文练习03-28

小石潭记课文分析03-24

《小石潭记》课文感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