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爱国者,因沉重的苦难而生发的焦灼,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2)土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温柔的黎明-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根据《我爱这片土地》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第二课时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秋夜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指导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1、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 邮票 ——母子分离
成年后 —— 船票 ——夫妻分离
后 来 —— 坟墓 ——母子死别
现 在 —— 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2、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震撼读者的心肺。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第三课时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一、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
二、小组讨论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拓展迁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想象练习
1、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六、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圆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最新教案】相关文章: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1-16
课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1-23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文优秀教学设计11-16
我爱这土地以及乡愁诗两首的课后同步练习03-20
乡愁诗两首教案02-22
《我爱这土地》诗歌09-01
人教版小学语文乡愁诗两首教案02-23
课文《乡愁诗两首》教案范文三篇12-02
《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