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3-04-02 乡愁

  《乡愁》全诗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教学上的要点有很多。

  一、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乡愁》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能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情入景的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语言特点及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情感目标:学习诗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位揣摩语言;

  (3)体味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情感的体验和美感的熏陶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识生字词,能独立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学生评价资料

  教学资源:ppt课件、音频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

  应用分析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文学常识介绍

  新课学习之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写作特色

  课文总结作业延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a.通过回忆思乡诗句导课

  b.《乡愁》歌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余光中(1928~ )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

  三、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1、播放余光中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幻灯片显示朗读诗歌的要求,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放声朗读,思考: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节奏,读出什么感情来2分钟后挑出你喜欢的一节,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

  3、投影显示课文停顿指名读,学生评价

  4、听读,学生品评

  四、细心品味语言

  1、大声朗读,看看抒发的什么感情那些地方写得好?

  预设:这一节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叠词“小小”用的好,邮票虽小,思念浓浓;“一枚”用得好;“这头”、“那头”用得好

  2、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你喜欢哪一节?看看它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感?哪些地方写得好?3分钟后交流

  3、自学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四节有相同又有不同,能告诉老师你的发现吗?

  五、再悟情感

  1、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学生交流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解读,师生评价

  2.研究性学习

  乡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这些情感作者用那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呢?

  3、从研究“物象”开始进而一节诗一节诗的研讨

  请学生把每一节诗读一读并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一谈

  教师恰当的启发、点拨、补充、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4、分别指名学生来交流讨论结果

  六、写作特色

  本诗的又一亮点,就是其写作特色

  1、主题的深刻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

  2、意象的独创性: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3、形式美

  ①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②音乐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七、课文总结作业延伸

  学生回忆自己所积累的思乡诗句

  学生听

  生自由朗读

  学生品评

  学生读,学生评

  学生合作讨论,运用发现法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个时间线索

  四个意象

  四种感情

  学生读书、思考、先自学,边读边写感受

  讨论

  发言

  师生探讨

  展示文字、图片

  认识作者作品等

  播放朗读录音

  显示朗读要求

  显示重读停顿,

  指导朗读

  显示本诗的意象

  显示每一节诗的分析

  出示思考题

  出示参考答案

  明确写作特色,

  显示内容

  显示作业要求

  结语

  六、教学评价设计

  1、 流畅朗诵全诗并背诵

  2、 有关作者的详细材料,有关表现乡愁的诗词歌画等文艺作品,准备在班上交流

  3、 请同学们围绕乡愁或亲情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首能表达心语的小诗

  七、课后反思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余光中的朗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写作背景等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资料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思考,把认为有效的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中,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弥补这一缺陷

  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课后,我自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节课我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那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作为在教学中运用过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都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还是其中某些方面改革了语文教学呢?其实,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可以不需要教室,也可以不借助于技术,但是却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了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通过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越珍贵、越强烈,就越能够与文学经典、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还比较成功的课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实用,强调文本和情感的统一,设计不算新颖授课的班级是一个普通班,事先了解,平时上课很少同学举手,气氛比较沉闷,但个别学生个人素质比较好上完课,出来后,自我感觉很好,第一、情感氛围的营造比较成功,自己也被自己感动着;第二,学生没有传说中的沉闷,还是有较多的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第三,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做得比较好;第四,当我在下课起立时对他们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的时候,他们楞了一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老师”,而不是说“不用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被课堂所感染了,他们知道了回报老师以感激但是,静下心来后,发现心里特别难受,感觉好多地方都存在着遗漏和不足,真想着重新再上一遍。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老师上课,在课堂把握上,不可过于浮躁或急躁,要沉得住气,要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与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或者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我再慢慢地继续反思相信以后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 “失”会越来越少

  • 相关推荐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乡愁教学设计02-15

《乡愁》教学反思11-03

乡愁教学反思11-04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7篇)09-09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09-07

《乡愁》教学反思15篇11-03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5篇)11-04

《乡愁》教学反思(15篇)11-05

乡愁教学反思15篇11-04

《乡愁》教学反思18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