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设计

2023-01-25 乡愁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愁》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教案设计 篇1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 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 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 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 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 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 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 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 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 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 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 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 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乡愁》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乡愁》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教案设计 篇5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谱曲改编的。他写的《乡愁》让他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想想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师提醒:注意“这头和那头”,“啊”读作“ya”。这几个字的读音可以在课本上批注一下。指导学生放慢语速。

  师:这两个同学越读越越有感觉,??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师: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让我们用声音来传达出不同人生阶段的四种感情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师: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乡愁的情感逐渐变浓、变重、变强,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生说: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师: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师: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板书:意象)

  师: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

  师: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师: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生2:这个小节和其他小节不同的是把“这头”、“那头”换成了“外头”、“里头”。师: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师:“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我们课前都认真聆听了由毛阿敏演唱的《乡愁》。大家或许不知道,当时毛阿敏在录这首歌时,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每当她唱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就痛哭不止,没办法往下录。当时毛阿敏的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唱到此处,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来。我们应该从这个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外头”和“里头”这两个词语,把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情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动情,效果非常好,说明她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而这正是品味现代诗歌需要达到的境界。老师建议大家在读这两句的时候把语速放缓,读出停顿,想象着诗人在墓前慢慢回忆母子共处时光的情景,重读“我”、“母亲”、“里头”,把“外”和“里”拖长,把作者心头的沉痛之感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读出一个“呵”。这个小小的语气词,通过这个“呵”,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放电影般追念自己和母亲共处时的温暖,还有母亲去世后的无限唏嘘、黯然神伤的悲凉。朗读时,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谁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诗歌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的处理不错,从她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先生对母亲啼血般的爱。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老师找了两首诗,让我们朗读一下,用心去感受诗人这种乡愁的沉痛。(播放配乐,教师读《天国地府》生读《今生今世》。)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诗歌第三节的反复深入的品读,大家都感悟到“坟墓”一词中浓浓的深情。其实“邮票”、“船票”、“海峡”这三个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为诗歌就是借助意向来表达感情的。

  四、妙用叠词诉乡愁

  师:那么除了借助,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生:“小小的”等

  师:这几个词在形式上有一个重复,这就叫做——叠词。(板书:叠词)

  师: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坟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生:用叠词比一个字读起来声音拖长啦!

  师: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生:运用叠词,感情变深,加重了。生:第三声的字叠起来

  师:上声字叠起来,就会让人回环曲折,低回婉转,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种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表达出来。

  师: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叠,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这么深的海峡却说“浅浅的”,矛盾吗?

  生:“浅浅”的海峡反衬出乡愁之深,对祖国的眷恋之深。)

  师:海峡是浅浅的,可是它却成了诗人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倾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把第四节再读一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海峡浅浅,乡愁深深;坟墓矮矮,乡愁高高;船票窄窄,乡愁宽宽;邮票小小,乡愁大大。这其实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师: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叠词,把诗人乡愁的浓重,绵长和百转不回表达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是听觉的诗,音乐的诗。还有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灵?预设三还有对诗中的词有新的发现?生:一枚、一张等

  师:诗人选择这独特的数量词,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间以“一枚”等之小,反衬了内心深处乡愁之重。

  五: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反复品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里头”之间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的乡愁深情。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能巧借意向,妙用叠词,以小见大,一唱三叹,化抽象为具体,让这首诗风靡全球。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过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现实无法穿越,但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里写那段历史,那段文化,写自己的回家梦,这里,老师另找了他的一首诗。(链接《春天,遂想起》)

  其实,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呢?

  《乡愁》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乡愁》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2、理解、欣赏两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含义。

  3、了解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同学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乡之情。

  齐读《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人身在羁旅中,夜不成寐,看见床前明月光辉,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头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诗句,就思念起故乡来。月色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成为后世诗歌表现思乡的主要意象。

  总结:《静夜思》唐代格律诗(近体诗)五绝(形式)

  思乡(内容)

  《乡愁》现代自由诗(形式)

  乡愁(内容)

  2、文学常识:

  1)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现代诗尤其重视这一点。(舒婷《致橡树》:橡树、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爱情观的人,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

  诗歌还讲究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现代文学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并且,他还是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敲打乐》、《白玉苦瓜》、《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的诗人,他从传统诗的格律束缚中挣扎出来,又回到传统的继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诗的旗帜,又从自由诗中吸取营养。他的不少诗作,有着深沉的怀念祖国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乡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学设想:导入过程以介绍现代诗与古体诗区别为重点,目的是:一,学生通过回忆古人思乡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二,借助对《静夜思》的简单分析,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认识;三、明确现代诗的一些概念,为后面的教学过程作准备。)

  二、朗读全诗: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我们要通过朗读体会它的节奏美感。

  (先请同学领读,再全班朗读)

  1、读准节奏

  2、体会情感节奏

  (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3、体会节奏美感

  (教学设想: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不讲究语言外在格律,却有内在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三、分析全诗:

  1、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我们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马上就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便是诗的意境。那么,这个意境我们是如何领悟到的呢?主要是通过这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凄凉、落寞的气息。这些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

  诗中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2、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怎么理解?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板书)

  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总结:

  这首诗成功在于它有新颖意象,区别于一些诗歌意象的单一陈旧。以往有些诗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约定俗成的稳定意象,如柳(送别),月(思念),这样难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较为单一,有时虽有多个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别不明显,难免有堆砌繁杂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达,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现代生活的实景,它们是单纯的,却明朗、集中、强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们又是丰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这就是诗的内在张力,使全诗含蓄、饱满,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仅仅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3、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与主旨“乡愁”之间如何有机联系?

  (1)围绕主旨——并列(板书)

  (2)时序延伸——递进

  诗歌结构上采用了并列的方式,紧紧围绕“乡愁”这一主旨,因而诗歌包含的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等内容,既在客观上具有独立性,能使读者体验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表现出一个人生旅途的广袤空间。

  (2)意象组合上并不单纯采用并列方式,而是还分别展示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延伸的时序,使诗的情绪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态势,这种意象的递进融进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远时间。

  幼儿时念母情浓,年轻时恋妻情重,与母亲的死别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峰,但不论生离还是死别,都比不过乡愁更为深广,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理智逐渐成熟,终于达到从一己亲情到对祖国故土热爱之情的飞跃升华

  《乡愁》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节奏、重音,感情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2、自由探讨诗歌深刻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诵读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感情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三、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仪器: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读品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回忆学过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赏愁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根据你学习诗歌的经验,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2、听范读,感受和明确诗歌的恶感请基调和语速。

  (感情基调:深沉哀伤语速:舒缓稍慢)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基调和语速。

  4、明确节奏和重音。

  5、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

  (三)、品愁

  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的事物来形象表达这种乡愁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托物寄情)

  2、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把握结构顺序)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说乡愁故事,品乡愁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走进文本,深层把握)

  4、揭示诗歌主旨,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5、美读乡愁诗。(再次通过诵读体会深沉情感)

  6、背诵诗歌,

  (四)、抒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带愁字或抒发愁意的诗词名句。(积累,探究)

  (五)、课外练笔

  请用一句话、一首诗、一幅对联来表达我们自己的乡愁。

  (课外拓展与运用)

  (六)、总结

  播放佟铁鑫《乡愁》音乐,结束课文。

  附: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侯

  (母子离愁)

  邮票

  ↑

  现在海峡←→船票长大后

  (思归忧愁)(夫妻别愁)

  ↓

  坟墓

  (丧母哀愁)

  后来

  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设计 篇9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乡愁》教案设计 篇10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习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

  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习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设计 篇11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 相关推荐

【《乡愁》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乡愁的诗句12-07

席慕蓉的《乡愁》06-18

《乡愁》 赏析09-07

《乡愁》的鉴赏08-04

乡愁赏析09-13

乡愁的鉴赏06-10

《乡愁》赏析09-08

乡愁的解构05-13

乡愁教学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