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钧诗人的这首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这首古诗!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译文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⑷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赏析一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扩展
8.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8.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2分)“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2分)
9.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1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1分)(可根据上述得分点给分,也可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温庭筠:瑶瑟怨】相关文章:
温庭筠 《瑶瑟怨》11-28
《瑶瑟怨》 温庭筠11-26
温庭筠《瑶瑟怨》11-08
《瑶瑟怨》温庭筠10-21
温庭筠《瑶瑟怨》鉴赏06-26
温庭筠《瑶瑟怨》阅读05-09
温庭筠《瑶瑟怨》赏析11-14
温庭筠《瑶瑟怨》唐诗赏析10-28
温庭筠《瑶瑟怨》简析12-25
温庭筠《瑶瑟怨》唐诗鉴赏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