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事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1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考第一名,第二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所作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状元,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公元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防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产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开赴临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战场。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南宋大臣,派他出城与元军伯颜谈判。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到文天祥军营,解散他的军队来讨好元军,文天祥于是被伯颜抓捕。但他宁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之后南宋朝廷投降了元军,但文天祥仍带领宋朝军民坚持抗战。公元1278年战败,为元军所俘。
元将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大臣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便将自我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他。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廿天后,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忽必烈说:“谁家无忠臣?”命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他因为始终不肯投降元朝,在监狱中度过了数年。
1282年三月,元世祖问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的命令。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纷纷劝说他投降,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说:“你在那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能够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样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47岁。
文天祥被捕之后写下了许多诗文,流传后世;他的气节光耀千秋。这是人们明白的一面。可是在这期间,他得遇道家高人,修炼“大光明正法”的事,却鲜为人知。
经考证,在一本《分类古今笔记精华》,又名《古今笔记精华录》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却记录了下头的资料:
宋代文天祥,号文山,在他的《指南后录》中,记述他以往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灵阳子”,向他讲述过道家的学问。文天祥事后写了一首诗,抒发自我的感情:“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撄。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偶遇大吕公,如有夙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虑轻。”文天祥在这首诗中,叙述自我以往远离嚣尘,结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愿;回身尘世,争名染业;现遇吕公(灵阳子),大受教益。
之后文天祥写了另一首诗,根据诗的题序,该书的作者认为:那是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遇到异人后所写。但这位作者自我未修炼,他不懂得那位异人怎样会进到狱中,传授修道之法给文天祥呢?其实,视监狱若无物,来去又自如的异人多的.是,不足为奇。
文天祥是怎样在狱中“遇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的呢?他在诗中写道:“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如果说,文天祥的前一首诗,是写他从灵阳子处闻道受益;那么,这后一首诗,就是写他得道修炼了。诗的一、二句“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写他在遭逢大患难后,命在旦夕之间,得到大光明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是写他修炼大光明法,到了那种异常平静的境界,超脱了生死的恐惧,心胸豁然开朗。五、六句“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写他对过往人生经历的认识,已经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乃至忠孝仁义,将这些视为“灭性”和“劳生”的枷锁。最终两句“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是说真正顶天立地的豪杰,心性极高的人,才能超脱人世间的一切,能够很快修成为更高级的生命——神仙,这也是他的“夫子自谓”。
由此可见,文天祥之所以能够在生死之间,完全脱然若遗的原因,很得力于大光明法,得力于他在生命最终几年的修炼。根据他自我的文章来说,在这个时候,对成仁的意志,更加确定,把名利情都放了个干净,不再动摇了。
文天祥以状元宰相之身,为国为民,尽职尽责,道德永存。而他自我,晚年闻道得法,到达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2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生于公元1236年,去世于公元1283年,是南宋末年著名文人、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状元及第,此后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最终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别的不说,光说他能高中状元,便可以知道他的确是一个有实才之人。他一生沉沦,写下无数诗句,留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这样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虽然古代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而古时之人将圣人之言看作真言,但是能真正做到舍生取义之人,并不是很多。本文的主人公文天祥,可以算作此列。
文天祥《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确是青史留名,被后世之人敬仰,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忠义之人的典范。他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于国家有益之事,亦或者获得了多少的成就,他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便在于他舍小义而取大义,不在乎生死,而坚持了自己的心中大义。
文天祥一直都坚持抗元,这一点在南宋还没有投降元朝之时就已经存在。当时元军南下,进攻京师,长江上游告急,朝廷诏令天下勤王。这之前的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本来是一个身家富有,生活富足的公子哥儿,但是在听到国家危急之时,他痛心的贬谪自己,并且将自己的全部身家用来捐资募军,上京勤王。当时文天祥的大半友人都劝他不要去,毕竟时局危急,打仗是一个会丧命的活计。但是文天祥却坚持领兵抗元,表现了自己的民族大义。
后来南宋投降,文天祥被伯颜关押,在被义士救出之后,文天祥仍然坚持抗元。他率领天下义军,在江南苦战,拥戴小皇帝,坚持抗元斗争。后来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元朝以高官厚禄相诱,希望他能投降元军。除此之外,元军还打上了亲情牌。当时文天祥的妻子与女儿也被元军所俘,在宫里做宫女。
他的女儿给他写了一封信,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投降,就能一家团聚,而自己的亲人也不用再受到虐待。但是他放弃了家族小义,而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给自己的女儿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此事过后,文天祥从容赴死,被押解到柴市口斩首。他的`夫人为其收敛尸首,在其衣带中发现了他留有的话语,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样一个将民族大义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无愧无古代君子典范。
不过文末小编要插一句,虽然文天祥坚持领兵抗元,是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文官出生,并不熟悉军事,也并不擅长于打仗。所以在与元军对抗之时,一直都是败多胜少,而那少数的胜利还多是没有遇见元军主力的情况下。所以我们佩服文天祥的气节,但是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3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尽家产,招募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进行反元斗争。然最终因为孤立无援,抗争失败,到最后仅余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营谈判,希望以谈判的方式来刺探蒙古军情,在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怒骂伯颜,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前往文天祥军营,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文天祥军队已经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当文天祥被押送到镇江的时候,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此后力图恢复,转战东南。这时,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文天祥与当时朝臣张世杰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十县、吉州四县,人心振奋,抗元形势转好。但好景不长,元军主力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到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儿也被元军掳走。
祥兴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请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计划失败,文天祥率军退往潮阳县。当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再败逃走,传说曾经发生文天祥几乎快被元军逮捕时,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护文天祥逃去,后人即以“三山国王庙”祀拜这三座山神保护忠义;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文天祥军在五坡岭(广东海丰北)造饭时被元军攻击,兵败,文天祥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未死,但却昏迷过去,在昏迷当中,文天祥被俘。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不久遣使护送至大都,路上绝食八日,不死。被关押在北京府学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坚守初志,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裏,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狱中作《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
元世祖忽必烈爱其才,先后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元朝又请出当时已经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劝降,结果遭到文天祥的痛骂;元朝又派出已经被俘的宋恭帝劝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场(柴市口,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文天祥向南方跪拜,从容就义,年47岁。行刑后不久,“俄有诏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尸时,在其衣带中发现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过零丁洋》和在狱中所题《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绝句。他生前所用的砚台玉带生砚仍保留至今。
历史点评:有人说文天祥是一位英雄,他抗元斗争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也有人说文天祥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人,在当时元朝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他还在抗元,是不可取的,因为元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他阻碍了历史的前进。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和他对国家无私的忠诚只能体现个人,而元朝替换宋朝和个人的行为是不能拿来比较的....因为在当时来讲文天祥不能左右历史的发展,也看不到历史会进步还是退步,对于他来说只能是作为国家的一个将领履行他的职责保家为国而已,一种爱国的行为.而元朝统一,是历史朝代更迭的自然现象,自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文天祥:英雄被自己人“劝死”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元的残酷和他的不屈和节烈,而江南故国自己人对其殉国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终被押上刑场。
文天祥从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尽快舍生取义了。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元兵突袭,服毒自杀未成,被俘。次年四月被押解到广州,而后北上前往大都。文天祥作为俘虏进入江西时,就决心开始绝食,希望船到自己故乡吉安时像为不食周粟的伯阳、叔齐一样饿死守节,“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在饿了八天后,却没有饿死,由于家乡已过,押解人按着鼻子灌食,文天祥没有能够在家乡殉国。他希望能够有机会逃脱,即使死也不能在荒山野岭中,而要世人关注下悲壮而殉节。所以,文天祥就“配合”押解他的元军,继续北上。
但是,状元宰相文天祥被俘的消息此时已经传遍江南,他一直不殉国,让无数人焦虑不安、坐不住了,唯恐文天祥不死,担心他投降,从而让他与大宋的贞节受损。
此时,南宋王朝已经彻底被灭,“旧中国”的无数官宦要么被杀,要么已经投降,包括文天祥的弟弟,而百姓和原来的低级官僚则是“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并非不爱国,甘愿接受异族统治,但他们自己不原意牺牲,那是“肉食者”当大官者们的事,但他们也有期待,就是希望别人为“旧中国”守节殉难。如今,整个江南都在看着被俘的文天祥,盼望着他早日杀身成仁。也许,他们是害怕又出现一个“李陵”吧。
喊出“沉默的大多数”心声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庐陵(今吉安)的同乡王炎午。王炎午(1252年—1324年)字鼎翁,是一位爱国青年。文天祥赣州起兵勤王时,王炎午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参加抗元斗争事业,作了文天祥勤王军中的幕僚,很快却因为母亲有病而回归乡里,并“躲过”文天祥部队失败捐躯或者被俘的机会。
这位当时28岁的王炎午,闻知文天祥押送船将过江西,即作了长达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氏将《生祭文》誊写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张贴于文天祥可能被押解经过的自赣州、吉安、榉树、南昌等沿途驿站、码头的山墙、店壁诸醒目处。还派人在各处宣读:“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受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气馁”,“岂不惜哉”!
总知,文丞相应该死,而且要赶快死。他唯有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须毁灭;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却意味精神的死亡。王炎午们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鼓动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节,这并非个体行为。那位曾经入狱探望文天祥,并给其演奏《胡笳十八拍》的道士汪元亮,也在探望过后“勉励”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将归死江南。”王炎午的行为,其实代表了当时江南在元兵铁蹄下“沉默的大多数”的道德要求,这篇祭文对当时的震动因此很大。
王炎午如此大张旗鼓地劝文天祥死去,是有着社会心理基础的。中国文化对文人的节气和女人的贞节的重视,在进入宋代以后,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调的社会会文化,但能够自觉实践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并不去殉难,而是劝他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做出牺牲。这种高调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有存在,在其后也更有发展,但是像王炎午如此大胆地直接提出,形成对文天祥的道德舆论压力,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
文天祥是千古一见的英雄,但是,身未亡,却享受“生祭文”,传世千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有人赞颂王炎午的这篇祭文:“感情壮烈,语言精湛,亦属祭文中的杰作”。还有人认为:“洗练凝重,气势磅礴,对仗排列的句式使祭文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浪潮,同时也体现出王炎午本人悲壮激切的忠贞气节。”
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道德崇高下对生命的冷漠,那就是对于为敌人俘虏的士人,与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能够以死守节。中国也许会善待俘虏的敌人,但不幸被俘或遭侮的自己人,如果不能迅速被杀,则最好及时自杀,以保持士人或者女人的贞节,反正是“期待”他们死掉。投降或屈服,意味着随后无尽的骂名,如果被放回来,那与屈服和变节的结果差不多,一生中也会在道德歧视中受尽屈辱。当然,希望俘虏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杀的人,却是没有牺牲的危险的,他们“安全”地道德观望和审判,其任务只是给女人列贞节牌坊表彰,流传烈士的英雄事迹。
然而,王炎午的祭文,在道德高调主义的热情、壮烈下,却掩盖不住基本生命关怀的冷漠。他不是站在文天祥的生命立场来看待文天祥,而是以自己渴望却不为的道德圣人标准,去要求妻离子丧的文天祥为了那个道德理想牺牲。文天祥的生死,需要他自己的抉择,他的生命权只能由其自己支配;其他人,无论用多少圣洁的理想或者标准,都没有要求别人去死的权利。
道德价值的实现,特别是需要生命的损害和牺牲,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意志。所以,王炎午劝死文,是对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现,并非什么文化荣耀,反是一种文化悲哀。
从王炎午写《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杀,其间有长达三年半多的时间。当文天祥在监狱中历尽折磨的时候,江南故国的人竟然不担心他的健康,希望为挽救南宋做出卓越功勋的文天祥能够多活些时日,而是希望他早死。他一日不死,王炎午们的心恐怕都不会安。王炎午们的心一直会为文天祥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敢于牺牲自己而担忧吧。
让王炎午们失望的是,文天祥并没有看到他“好心”的劝死文;王炎午们也可以宽慰的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文天祥的节气,不用他们的“督促”,文天祥自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和决心。
1282年十二月初九,当文天祥终于杀身取义,壮烈殉节。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讯后的反应,是悲痛,也许更感慨,其中带着心安之情,因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被判定了。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终结之后,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此致奠,再致一言。”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4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战败被俘。他坐了三年牢,一再拒绝敌人的投降劝说。一天,元朝世祖忽必烈亲自前来劝降。徐就任总理。他没有动摇。相反,他直截了当地说:“只有死而后已,我什么都不要”。
在行刑前,狱警走近他说:“温总理,如果你现在改变主意,你不仅可以避免死亡,而且可以成为总理。”文天祥愤怒地喊道:“死啊,死啊,你说什么废话?“
文天祥在南方慷慨牺牲,给世界留下了一首震撼人心的正义之歌。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5
永不投降的文天祥
南宋断崖后,张洪帆向袁世祖请教如何对付文天祥。袁世祖说:";谁没有忠诚的部长;命令张洪凡礼貌地对待文天祥,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天的北京),在惠通堂软禁,决心说服文天祥投降。
元朝世祖首先派南宋前宰相刘梦艳劝服文天祥投降。文天祥见了刘梦妍大发雷霆,刘梦妍只好痛苦地离开。元朝的世祖皇帝请向元朝投降的宋恭帝赵贤说服他投降。文天祥跪在地上痛哭。他对赵宪说:";盛佳,请回来,”赵贤无话可说,闷闷不乐地走了。袁世祖非常生气,命令把文天祥的手绑起来,戴上木镣铐。放进兵团的牢房。文天祥被囚禁十多天后,狱卒松开了手:又过了半个月,他才卸下木枷锁。
元代宰相波罗亲自开庭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护送到枢密院大厅,骄傲地站着,只向马球鞠躬。波罗命令文天祥跪下。文天祥奋力挣扎,坐在地上不肯让步。马球问文天祥:“什么;您目前还能说些什么;文天祥回答说:“我不知道;世界上有起有落。这个国家历代都被杀戮过。我忠于宋。“我只想早点死”波罗大发雷霆,说,“如果你想死,我不会让你死的,我要把你关起来”文天祥并不害怕,说:“我不会让你死的。”;我愿意为正义而死,我不怕坐牢。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刘娘的来信,刘娘得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是宫中的奴隶,过着囚犯般的生活。文天祥知道女儿的信是袁婷的暗示:只要他投降,家人就可以团聚。然而,尽管文天祥很伤心,但他不想因为妻子和女儿而失去自己的'正直。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说:“我不知道;接到刘奴的信,割了他的肠胃。没有人有妻子和孩子的感情,但当事情发展到今天,在正义中死去是命运的安排。不,不可以让刘奴和桓奴成为好人,但爸爸无法控制他们。泪下哽咽。
监狱生活艰难,但文天祥忍受了痛苦,写了许多诗。《指南》第三卷和《正义之歌》等不朽的杰作都是在狱中创作的。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6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气势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他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他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相关文章:
文天祥英雄事迹概括09-03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6篇)05-26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7篇09-01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7篇)08-02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精选11篇)06-13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通用8篇)03-19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集合7篇)07-03
简述文天祥正气英雄事迹(精选10篇)10-31
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的英雄事迹07-31
文天祥爱国英雄事迹:留取丹心照汗青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