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七百多年来文天祥一直是世人传涌的民族英雄,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性格特点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从容就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中国历史上,七百多年来一直为世人传涌的民族英雄,那就是高唱“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吉州庐陵富川(今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文家村)人。
庐陵山川灵秀,自古以来就是文章节义之邦。文天祥生长在这块具有丰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土地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文仪,人称革斋先生,是一位乡间儒者,其性格旷达,重义轻财,乐于济人。家产虽不多,然藏书颇丰,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卡技艺各类图书应有尽有。母亲曾德慈,又是一位知书识礼、贤慧善良的妇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极其严格。小天祥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度过了他的童年苦读的岁月,环绕居室的校校劲竹,陶冶了他坚韧清劲的节操。有一年二他来到县邑的学宫里,看见墙上挂着欧阳修、杨邦义、胡锥、周必大几位乡贤的画像,甚为敬佩。他曾读过许多忠臣烈士的传记,对这几位先贤的德行业绩尤为熟悉。此刻,他激动无比,心中发誓:“日后我若不象他们那样做人,就算不得大丈夫!”
20岁时,文天祥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进入吉州白莺洲书院深造。这是宋代江西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山长欧阳守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教育家。书院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不拘泥于经典的锥释,而“求为有益于世用”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时政,甚至可同教师质疑,学术风气很盛。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使.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大开眼界。他在这所风景优雅、学风浓厚的书院里学习虽然还不到一年,但学问大有长进,思想变得更为成熟。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带着老师和乡亲们的嘱语赴京参加全国进士考试。在殿试中,他接到由皇帝亲自的命题,便文思泉涌,洋洋万言的《御试对策》一气网成。在那篇《对策》中,他以《周易》中的“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义观为理论武器,针对时弊提出了全面改革政治的方略。考官王应麟读到这份试卷,大加赞赏,连忙向理宗皇帝推荐。理宗阅后,也被文天祥那“肝铁石”“天不息”精神所感动,因而亲搭为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当时,理宗高兴地说:“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中了状元,本可马上得官而为国家出力,不幸的是,父亲的突然病故,使文天祥在家服丧守孝三年。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他陪同胞弟文璧进京应试(文璧中本科进士),朝延照例要对这位前科状元任命官职。这时,元兵已分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不规劝皇帝抵抗,却一味鼓噪迁都避敌,弄得朝野一片混乱。朝廷的委任书还未下达,文天祥便不顾一切地上书皇帝,乞斩董宋臣以安定人心。奏折被截,於是他气愤地回到乡里。半年以后,他得到一个主管仙都观的闲职,第二年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兼任景献府教授。其时,贾似道正掌国柄,权倾一朝,文天祥不亢不卑。当董宋臣又被委以主任,并且成为他的顶头上司时,他“惊叹累日”,再也不能容忍那班权奸把持朝政了,于是再次上书皇帝,列数董宋臣“天下乏恶名萃诸其身”。奏折又一次未获报,他心灰意冷,准备辞职,贾似道却差遣他出知瑞州。
瑞州前几年被元兵铁蹄蹂躏,郡县满目疮痰。本来就穷困已极的人民,加上战争的摧残,犹如雪上加霜,这使深爱人民的`文天祥忧心如焚。他一到任,便决心对这凋敝破败的景象进行一番认真整治。他修复了被烧毁的几处名胜古迹;张布纲纪,对骄横扰民的郡兵给予严惩;用库存资财创设便民库,用以救济贫困农民发展生产。总之,他采取许多得力措施,让人民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尽最大的力量来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虽然支天祥在瑞州的时间不到一年,可是面貌大为改观。
不久,文天祥任江西提刑,处理了临江城中发生的一起冤案,处决了杀人凶犯,对草营人命的官吏施以极刑,给冤死者的母亲瞻养终身。这件事震动很大,深得人民拥护。后来,他知宁国府,提刑湖南,都能忧民所忧,为民请命,处处政绩卓然。他在《御试对策》中提出的改革理想,决心在地方职任上努力实现。
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江万里任左23相期间,任命文天祥兼权学士院。平章贾似道以曾当过度宗皇帝的老师和策划立储有功而骄横跋窟,甚至托故辞职,要挟君主。文天祥代皇帝草拟诏书,不仅没有溢美阿诀之词,而且对他严加责伐,因此触怒了这个权贵,又受到弹劫而罢官。
文天祥在仕途主是不得意的。宦海沉浮,几度道罢础,使他更加看清了朝政的黑暗腐败。可贵的是,他救国救民的丹心不改;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立场不变。这种不屈的性格,使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和邪恶势力作斗争,努力追求真理,为拯救国家的前途不惜牺牲一切。
德格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进逼京城临安。南宋虽拥有几十万官军,但不思抵抗,只知妥协退让,国家到了发发可危的境地。正在赣州任上的文天祥,接到朝廷的勤王诏令时,痛哭流涕。他深知现在起兵困难重重,但是国家不能不保,正如父母患病,做子女的不能不延医。他迅速地在赣、吉两州募集了数万民兵,变卖自己的家产来充作军饷。当勤王军浩浩荡荡北上时,朝廷在陈宜中一伙人的把持下,却不让文天祥的部队进驻临安,竟令他们在吉州等待了四个月之久,以至错过了许多战机。陈宜中的所作所为,首先激起了京城太学生的强烈反对,同时,朝廷内部许多正直之士也纷纷抗议。等到文天祥的勤王军开到临安时,元兵前锋已兵临城下。宋廷内外一片恐慌,宰相陈宜中连夜逃窜,议事大臣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德桔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十九日,文天祥被任命为右ZE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自这天起,人们便称呼文天祥为"文翠相"。临危受命,挽国家于倾倒之时,宰相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是清楚的。第二天,他就被派遣出使元营谈判。这元疑是去虎穴,可文天祥毫不推辞。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泉亭山,他大气凛凛会见元军统帅伯颜说:“如果你们退兵到嘉兴去,不以灭宋为目的,我们可以坐下来谈条件;否则的话,我朝还有大片国土,军民同仇敌内,一定与你方奉陪到底。真要打,还说不定谁胜谁负呢!”伯颜原以为他是来谈技降事宜的,却不料他竟然这样强硬,因此把他软禁营中不遣。对于来使采取如此做法是不义的,当即遭到文天祥的抗议。可是宋朝廷的技降方针已定,第二天又派遣吴坚、贾余庆等人带着玉笠和降表向伯颜称臣。这是文天祥没有敢想的,他非常愤恨。伯颜以宋皇已降为由胁迫他就范,他用“社穰为重君为轻”相辩,明白地表示“君降,臣不降”。他的忠诚只付予祖国!
伯颜将他与那班"祈请使"们一同押往北方。沿途人民曾设法营救他。在镇江短暂逗留期间,文天祥和他的随行部属杜浒等十一人,制订了一个周密的脱逃计划,秘密地寻找着时机。当时镇江这个军事重镇,被元兵严密把守,看守文天祥的军官王千户简直是寸步不离。文天祥表面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借口即将离别启程,要设宴答谢房东,同时请王千户作陪。角光筹交错,不一会儿将“客人”灌得酷町大醉。文天祥等人换上了准备好的衣帽,带着智取来的通行的官灯,避过元兵的哨卡,穿过曲折的街巷幽径,来到了甘露寺旁江边。约好的船未按时到,令他们万分焦急;沿江寻找了好一阵才找到了船,他们急速登船渡江。船到江心,突然通上元军的巡逻船。原来,长江江面已为元军封锁,所有船只都已管制。发现他们这艘没有灯火的小船,不免生疑,盘问一番后,更不能相信。眼看敌船追赶过来,恰逢潮退水落而拥浅了。元兵眼睁睁地“目送”他们渡过了江。
江北的真州、扬州、通州等一些城池尚未失守。文天祥到真州后,与守将苗再成讨论复兴的计划,写信与淮东、淮西联络,准备联合起来收复失地。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认定在无军戒备森严之下,文天祥决无脱险的可能,而他这次来,一定是作为元军的奸细来赚城的,因而下令各地相机杀掉他。文天祥并非怕死,但不作无为的牺牲,思谋良久,决定先回南方去。他们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走小径,涉泥泞,蹲破店,卧粪堆,忍饥挨饿,九死一生,终于辗转到达通州。回顾这段险象环生的历程,他感慨万千z敌人要追击他,"自己人"误解并要杀掉他,同患难的部属有人弃他而去。他不顾危难,颠沛奔波,目的只有一个:“不指南方不肯休”。他把这段经历用诗记之,取名为《指南录》。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在福安(今福州)见到新立的端宗皇帝。流亡小朝廷重新任命他为右丞相。文天祥看到陈宜中、张世杰把持朝政,很难与他们共事,便辞不拜相,而以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头衔去南剑聚兵,号召各地起来抗元。文天祥的许多旧部僚属非常支持他,各地闻风而动,纷纷汇聚在他的磨下,一下子又组建了一支抗元大军。他们在汀州、龙岩等地积极备战,作出了反攻江西的战略部署。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军从广东梅州攻入江西,连克会昌、于都、兴国三城,军威大振。紧接着,各路大军会师兴国,从而使兴国成为东南抗元力量的中枢。接着分兵攻打赣、吉诸县,战果辉煌:赣州各县都收复了,只剩州治一座孤城;吉州八县复其半,半垂下。这一胜利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东南各地人民奋起抗元的热情。临、洪、袁、瑞豪杰响应,诣军门请约束;两湖、闽、粤也有不少州县先后返正,号令通及江淮。可以说,东南半壁河山又回到宋朝手中。但是,正当文天祥指挥部队围攻赣州,打算北上直取袁州(今宜春〉、隆兴(今南昌)之际,元朝迅速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增援江西,形成对义军的围剿之势,加之南宋小朝廷的逃亡,使福建很多州县相继沦陷,更加重了对江西的威胁。文天样选择赣南大山区与敌周旋,不能不说是他军事策略上的一种成熟表现。由于敌众我寡,义军钟步之战不利。在东固方石岭,义军老将巩信率领数十人阻击元大军的追击,壮烈牺牲。永丰空坑一役,文天祥命令五百弩兵研山树为“鹿角”,在山谷布下阵势,以对付敌人的骑兵。战斗打得非常激烈,义军损失惨重,许多将士被俘或牺牲,连文天祥的妻儿子女也被俘了。将领赵时赏在紧急关头,化装成“文丞相”招引元兵,使文天祥再次得以脱险。
空坑之败,义军元气大丧。这期间,军中还染上了瘟疫。一支疲备而得不到休整补充的孤军,对付剑拔弩张的强敌,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而文天祥只要有一口气,只要有一兵一卒,他就要坚持战斗。他收拾残部,退却粤东,保存实力,再图发展。此时,小朝廷逃亡到新会崖山。文天祥要求赴行朝,竟道拒绝,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军电潮阳时,部将邹讯、刘子俊率江西兵赶来会合。他们计议再返江西,以摆脱目前的困境。当部队行至海丰五坡岭用饭时,元军张弘范部在海盗的带引下突袭而至,义军来不及抵抗。文天祥眼看就要被俘,他立即吞下二两冰片自尽,然而自杀未成,做了楚囚。布张丑范一阵大喜,命令将文天祥押往崖山。途经零丁洋时,文天祥百感交集,回顾一生及近几年的遭遇,他写了一首《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逼令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回答说:"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难道还会劝别人背叛父母吗?"于是将写成的诗递了过去。张弘范看了诗,知道不能使文天祥屈服,禁不住称赞“好人,好诗”。
崖山海战,是宋元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由于宋军单纯防守,指挥失当,因而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几十万军民葬身鱼腹。文天祥目睹这一切,悲偏不已:“惟有孤臣两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文天祥被押送北上,同行的有在崖山被元兵从海上钩起来的同乡好友、礼部侍郎邓光荐。行役之苦算不了什么,而国破家亡却令他们痛不欲生。文天祥又想到了死,他决定绝食,以便首丘于故乡庐陵。可是八天过去了,船过了吉州到了丰城,还没有饿死。他想,求死不成就活下去,开始一场新的严峻的斗争。一路上,他与邓光荐用诗唱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到建康,他挥泪辞别了因病留居的好友邓光荐,毅然北往。
在元大都(今北京)的监狱中,文天祥备受煎熬。“榈项缚手”,囚禁于阴暗潮湿、秽气囚溢的土牢中,他挺过来了”病魔缠身,令他不能坐、不能睡,他也挺过来了;他共患难的夫人欧阳氏也被押到了大都,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生离死别之痛,他承受下来了。元朝统治集团对他的威逼利诱,只能使他的斗争意志更加坚定。开初,是元丞相孛罗等大臣来拷问,强令他下跪,他干脆坐在地上不起。问为什么要弃德拮皇帝而别立君主,算不算篡位?他答道:德桔技降而失国,“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穰计,所以为忠臣也。虽无传授之命,推戴拥立,亦无不可。”敌人问了半天,都被他"辞色慷慨"地驳斥得哑口无言。他不屑于与这些人争论是非,而坚定地表示:“今日文天祥至此,有死而己,何必多言!”接着,元朝又派留梦炎等投降分子来做说客,被他骂得抬不起头来。元朝无计可施,竟将那个"德桔君"赵腺抬出来了;可没等赵阪开口,文天祥就要他回到南方去。之后,元朝企图利用文天祥的思亲情绪,令已经附降的璧弟来动骨肉之情,仍不奏效,送给他钱钞,被斥之为“逆物”而不受。
在狱中三年多的时日,文天祥以诗叙事抒怀,长歌短吟,慷慨激昂。一篇《正气歌》是最富哲理和情感的,这是他毫不动摇的英雄气概和宁折不弯的崇高气节的集中表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当时,这首诗在大都广为传抄。
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百计以驯之”而全然无效,他为那班大臣的无能而伤透了脑筋,于是决定亲自出马。他对丈天祥说:“宋朝早已灭亡,你做臣子的忠心也算尽到了。你若用忠于宋室的心来忠于我,那么我可以让你当元朝的宰相。”文天祥坚定地回答:“我是大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也无计可施,只好昕从麦术丁等人的意见,将他处死,以绝后患。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临刑的日子到了。那天,整个大都风沙弥漫,阴蕴蔽日。万余市民纷纷聚集在街道和刑场,为他设祭送行。民心向背,令监斩官惊慌胆寒。文天祥神态自若,边歌边行。待登上了刑台,他问哪是南方?随即向南方三拜,从容地说:“我报国到此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时,年仅47岁。
700多年来,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的壮丽诗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为后人所继承。他的英名永远留在各族人民心中。法天不息,改革不息,自强不息,中国人民将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天祥的性格特点】相关文章:
文天祥的诗词12-22
文天祥的介绍02-17
文天祥的诗集02-16
文天祥的名句02-02
文天祥的作文01-21
文天祥的形象03-16
文天祥的作者03-06
文天祥的风格03-02
文天祥的功绩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