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下面是有关他的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文学著作】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作品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文天祥文官武略】
赣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赣州紧邻他的家乡,在赣州期间,他办事分外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兴师救亡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异族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蒙元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而辞官十多年的江万载却毅然不顾朝庭反对毅然自组义军节节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不知为何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宋庭危难之际,不得不承认了一直抗元的江万载义军的合法地位。
以死报国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三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友人对文天祥说:“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对此,由于后人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进军临安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蒙元,妄图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连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三千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张全卑鄙自私,当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对国家的安危十分担忧。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江万载、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三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抵抗。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乱成一团。
出使元营
德祐二年(洋历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汉奸。谢太皇太后暗命江万载摄行军中事,父子帅义军和殿前禁军保护益、广二王离开危城临安;又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万载、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斥责降将
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镇江逃脱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划动,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 (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长叹,大势已去。
扬州过客
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蒙古帝国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名都扬州经过两次大寇灾,繁华的十里珠帘,秀丽的二十四桥,已无复旧观。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进入李庭芝据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结局呢?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跌倒了又爬起来,咬着牙前进。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对手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宦海南归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被江万载父子保护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及江万载。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的资料】相关文章:
文天祥的资料介绍11-09
文天祥纪念馆资料06-01
文天祥正气歌学生吟诵资料12-31
文天祥的诗词12-22
文天祥的介绍11-10
文天祥的诗集11-10
文天祥的名句02-02
文天祥的作文01-21
文天祥的形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