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与滁州

2020-11-03 韦应物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1 一蓑烟雨、一叶孤舟、一涧清溪,数声黄鹂。这是韦应物为我们定格的滁州最初的影像。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千二百多年,在江风淮雨的吹拂下,一个诗人清癯的背影像屋檐瓦塄上的蓬草,孤独地写照着旷世的苍凉。

  如果说欧阳修的述职报告是那篇《醉翁亭记》,那么,韦应物的那些彪炳千秋的诗章,则是他的离任审计;如果说是欧文垫高了滁州的的文化品性,那么,是韦应物的诗句,点亮了滁州这个当时暗弱寒荒的偏邦小邑,成就了滁州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的挺拔。

  历史有时真的过于吝啬,在新、旧《唐书》里竟然不曾为这位风华绝代的诗人著上一言半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尊崇和礼敬,他的词章像深沁着沧桑的玉璧,在岁月里温润着人性的辉光。

  既然在史书和方志里我们触摸不到诗人的形迹,那么,我们就去他的诗文里追索吧,看看这位与滁州结下深厚情缘的诗人,在将近两年多治滁的经历中,都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和政绩流风。

  2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夏,韦应物辞别长安,出任滁州刺史。经洛阳,由水路乘船,历大梁(开封)、睢阳(商丘)、符离、盱眙,一路迤逦而来。这一年,他四十七岁。他二十岁时娶了十六岁的夫人元苹,不幸的是这位敏慧贤淑的妻子,只活了三十六岁,在他四十岁那年别他而去。这成了诗人终身无法平复的伤痛。

  韦应物出身于长安的显宦世家,此时,辞别京都,抛却家园,去两千里之外地僻事简的滁州任职,我们无法知道当时他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在途中,巧遇了老朋友杨开府,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逢杨开府》,回忆自己当年的诸多无赖事迹。由于蒙宠承荫,他十五岁是就成了唐玄宗身边的贴身近卫,难免恃宠而骄,干些“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的出格勾当。罗衫宝带,香风鬓影。少年的轻狂就像春风里的风筝,升腾的快,跌落的也快。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韦应物扈从不及,不仅错过了马嵬坡杨玉环玉陨香消的华丽而凄楚的一幕,也让自己成了落职的失业青年,那一年韦应物十九岁。经此一变,盛唐的歌音不再那么磅礴和奔放,世象的迭变,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划伤。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出自名门闺秀的元苹成了他的新娘。女性的美,可以让剑的寒色回暖,女性的柔,可以使狂躁的心平顺。韦应物开始了人生的蜕变,他席地焚香,折节苦读,一个“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的伟大诗人,在为日后的人生高度,默默地进行着自我修炼和奠基。

  3 公元783年的秋天,韦应物来到了滁州,这个身衔正四品下的刺史,治下领有清流、全椒、永阳(来安)三县,计有二万六千四百多户,人口十五万二千三百多人。州署官舍就在今天的滁州中学的位置。一路旅途劳顿,加上心情穆郁,韦应物到滁州就病倒了。

  他到滁写下的最初几首诗,都是关于生病和对故乡长安、亲友怀念的。秋夜,月色,楼中,笛声.....这些是他诗句里出现最多的意象。

  那时的西涧肯定荒草蓁蓁,溪水恣肆,那时的琅琊肯定是清荣峻茂,老树寒烟。年少时的心雄万丈早已被时间消磨,滁州的秋色正吻合了倾心于儒佛之道的韦应物的心境,也许,这里正是他吏隐的最佳去处。他的病也和他的心情一样渐渐好了起来,南池和北楼是他和亲友同僚最常去的地方,有时还和官署的下属们一起策马去东冈打猎,那些噗噗飞起的野鸡虽不能百发百中,但在游猎中仿佛重现少年时灞水边的矫健身影。

  “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署”,诗人很快就和琅琊山里的法琛、道标几位大德高僧成了好朋友,雪天闲暇,正可以围炉而坐,谈佛论道,相互酬答。

  转眼第二年春天来了,韦应物在游西山的时候,巧遇一位农妇,诗人在诗句里记录了这位忠厚善良的妇人有“嘉献”送给自己,“嘉献”会是什么呢,无外乎山肴野蔌吧。

  春天是植树的时节,他从琅琊山的寺庙前移来杉树还有海榴(茶花),栽在衙署门前。琅琊山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药圃,在当地山民的指点下,诗人又挖了许多草药栽在自己开挖的空地上。听说黄精是大补的中药,韦应物又挖了不少,在官舍里煲汤直到半夜,屋内屋外都飘散着浓郁的香味。“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沉醉在琅琊山林岚水月中的刺史几乎成了山民药农。

  为政宽简,与民休息,几乎是仁政者的通例,在韦应物的仁怀德政之下,州民寡讼,公务消闲。夏夜之时,月暗竹亭,流萤拂席,诗人或秉烛夜读,或遣兴夜游,许多浸润着水光草香的诗句,象山涧之水突涌而出,流布四方。

  刺史大人也在驻军里安排些文体活动,“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蹴鞠是现代足球的先祖,谁能想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滁州就开始了现代足球的游戏。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为了以备不虞,韦应物让人张起熊皮作靶,供兵勇们做骑射练习。说到了熊皮,我又想到了他的另一句诗“扫林驱虎出,宴坐一林间”,我们的诗人,领着一帮人在琅琊山的树林里,一番扑打吆喝赶跑了老虎,就地而坐喝起了小酒,这是何等的潇洒快意。

  公元785年的春天,韦应物在滁州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滁州西涧》;这一年的秋天,他的大女儿出嫁,诗人为此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送杨氏女》,妻子早逝,长女如母,韦应物的小女儿就是由大女儿一手带大,此时,女儿远嫁,作为父亲的不免伤感和不舍。随后不久,诗人去扬州述职,冬,罢刺史之职。

  这一年,他五十岁。他搬离官署,在城外的西涧之滨筑舍而居,生活陷入困顿,想回长安老家,却苦于没有川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是诗人的自省,也是一个清廉自重的州官从政修为。“逐兔上坡岗,捕鱼缘赤涧”,逐兔捕鱼,这对一个不事农桑的半百老人来说,怕不是一种消遣,而是生活所逼。

  4 诗人在滁州仅仅不到三年时间,其中有大半年闲居郊外。他在这里写下了一百二十多首诗歌,占他全部作品(568首)的五分之一,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歌共有十一首,其中,在滁州写下的就有六首。除了我们熟知的《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之外,还有《寄李儋元锡》、《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等等。可见,在滁州的创作,是韦应物一生诗歌创作中最嘹亮的章节。人与山水辉映,诗与草木同光。韦应物的诗,或浓丽纤细意象华美,或冲淡闲远清幽萧疏,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一起,被后人尊为“王孟韦柳”。

  韦应物像一叶泊在唐朝的孤舟,他的`锚却深扎在滁州的西涧,也深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处。滁州何等之幸,得蒙诸多文化巨星的垂照,韦应物虽然遥远,但足够明亮。

  拓展阅读:韦应物成就评价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 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韦应物与滁州】相关文章:

韦应物与滁州西涧11-25

《滁州西涧》韦应物06-01

《滁州西涧》 韦应物11-28

滁州西涧韦应物10-22

韦应物滁州西涧鉴赏01-22

韦应物滁州西涧拼音01-18

滁州西涧韦应物拼音12-30

滁州西涧韦应物读音12-25

韦应物滁州西涧译文12-11

韦应物人物评价 也说韦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