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咏声》简析

2020-11-02 韦应物

  中国之文学作品,历来便有空灵与充实一说。周济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即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漫。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讲:艺术心灵所达最高至境界,在于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最高深意义灿然呈现于前。而中国诗人,尤爱将森然万象映于太空的背景上,境界丰实空灵。

  且看下面这首诗:

  咏声

  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听:名词,声音。

  太空:太虚空,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寂寥:寂静。

  咏“声”,何为声?说文解字曰:音也。二篆为转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从耳。殸聲。

  在这里,声在浅层次上代表声调,类似现在的1(dao)234567;但什么是声调呢,是人的感受性,将更原始的声归结为声调,由此构成音、乐的基本构成格调。动物也有对原始之声的感受性,从而产生其自身的意义。而音则是不同材料所做的乐器所发出的,较声而言具有独特的人文内含,“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表明动物能听到声却不能像人一样对声做出解读。在此引申“乐”,进一步昭显道德要求,礼记云:乐,通伦理者也。所以,韦应物所咏之“声“,作为“音”与“乐”之最基础的音调,可泛指世间一切声响、音乐、语言之最基础。诗人咏声,是否在构成形象?是否在熟悉的面貌中将疏异之物的可见内涵展现而出?

  首先看前两句: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声音不是无缘自生或从外而来,是因缘假合而生。如双掌互击,则有声出。声音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并非实有,只是假有,所以可说“太空恒寂寥”。此寂寥不属无声,也不属于有声,亦是有声,亦是无声。

  作为可承载一切充实、内蕴时空的太空,其本性处于有声与无声的张力之中。说其本性无声,乃在于不会自行产生;说其无声,其中生命之缘起缘灭自行产生声响,进而形成格律、语言、音乐。这两句中,天空现象的声响与疏异者的沉默聚于一身。那声是何以发出的呢?万物自生尔,但缘起缘灭,皆生于太空。作终有一死者,在太空中发出声,并以此为基构成语言、音、乐;进而转化为生命(人)内在之体验。人居大地之上,当其仰望天空那一刻,便会产生期待,进而追溯生命体验之起源与意义,从深刻且微妙之语言与音乐追溯一切非寂寥的基础:声,之本质。

  再看后两句:

  “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声是因缘所生,所以有起必有灭。而以静比喻真如实相,因是无生,不待因缘,所以如若不动,不生不灭。但这无生法不离生灭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证悟无声法,并发菩提心,度迷于生灭法的众生,但度尽众生不见一个众人被度。因为众生者,自性空。

  以朴实且微妙的语言,进一步道说声之本质。有缘起必有缘灭,一切皆源于太空,亦归于太空,那么包含了缘起缘灭的太空自身是圆融无碍的。佛家阐释此诗时讲人之修行在证悟无生法,但人在世界中,便会发出声、形成音、乐、语言。太空仿若离人而去,尽显嘈杂,但太空无处不在,众生之生命体验,源于太空,结于太空。众生仿若在太空中度一世红尘,身在红尘中,却也在太空之中;声从太空起,形成音、乐、语言。众生以声将宇宙间最高深的意义灿然充实于眼前,复又归于空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礼记·乐记》

  音,生于心而结于外,心与物相感而动,故形于音;乐,则更高一层次,通伦理者也。所以说,感声而不感音者,是禽兽。那感音而不感乐呢?人中之禽兽。

  语言?语言起于声,应和于声、音、乐,又属三者之彰显,同时外于音、乐。语言与音乐都是人外感于物、应于声的产物,作为逻辑性、诗性的语言和体验性的音乐共同应和生命,又一起追溯太虚。

  韦应物代表诗作: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咏春雪 韦应物 韦应物 西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