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又名《凉州曲》,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请看下面的相关解析。
王之涣的边塞诗解析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八尺。
羌笛:直吹管乐器,出自羌族,故名。
杨柳:指乐府《横吹曲》中《折杨柳》。曲调哀愁。
玉门关:汉代关名,在今甘肃敦煌。
翻译:
黄河遥远地伸向白云之端,
一片孤城屹立在万仞高山。
奏出《折杨柳》的羌笛何必声声哀怨,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荒冷的边关。
赏析:
《出塞》又题作《凉州曲》。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在地。这首诗像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感受西北边疆的阔美。
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起得突兀,接得有力。使人立即想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奔涌的黄河与浮动的白云相映衬,此时的诗人全神贯注,感受到的是空旷但绝没有寂寞的美景享受。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目光稍移,诗人看到的是天地间其他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城是“孤”的,是“一片”,山是险的,高达万仞。山的'高,则更显出城的小,“山”与“城”的对比,更显现出了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谓你们何必借《折杨柳》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凉与寒冷和征人的怨情,情调由豪壮转为忧伤。但是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凉与寒冷,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戌守边疆将士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戌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并且情景交融,运用暗喻的手法委婉地批判了当朝统治者,也表达了诗人对戌边士兵的同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一说蓟门(今北京市)人。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 相关推荐
【王之涣的边塞诗解析】相关文章:
王之涣边塞诗10-19
王之涣的边塞诗08-27
王之涣边塞诗08-13
王之涣的边塞诗合集06-26
关于王之涣的边塞诗07-10
浅析王之涣的边塞诗10-24
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05-02
王之涣边塞诗有哪些10-31
王之涣属于边塞诗派08-14
王之涣边塞诗(精选9首)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