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味真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为了使学生在课上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课件的使用在帮助学生把握诵读语气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这次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过程,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和默写。这样就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接着向学生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诉学生在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目标也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这时,一切合作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中低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合作中主动地表现也是在为汇报时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合作中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的漏洞,思想观念上的偏离,学习方法上的缺陷等各个方面,及时进行补救。在汇报的时候,我先选了一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作者王之涣。由于课前搜集了资料,合作时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该组代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作者,并举出了他的其他两首作品《凉州词》和《送别》。接着又有一个小组主动要求为大家解释古诗的意思。他们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了一下。他是这样说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黄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层楼。”他说完以后,同组另一个人立即站起来补充道:“依是紧贴着的意思,所以太阳是紧贴着高山落下去的。”这样一补充画面就更加明朗了。接着同组另一个同学又起来补充道:“我补充一下,黄河是滚滚流入大海的。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黄河非常宽阔,水流得也特别快特别急,所以应该是滚滚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会联系生活经验的孩子,分析得头头是道。“滚滚”一词的加入,立即让画面显得气势宏大起来。我立即表扬了他及这一个小组,肯定了他们互相补充的合作意识及会学习的优点。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这时,另一组的一名学生补充说:我觉得后两句话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也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了他的补充,我立即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自己就完成了整体感知诗意的目标。然后我请一名平时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朗读古诗,其他人边听边想象,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读完后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太阳,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远处雄伟的高山,被夕阳一照,特别美。”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流入大海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也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幅画很壮观。”这时我为学生们用课件展示了这幅配有古典风格音乐的画面,描绘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时,由于有画面和音乐的衬托,加上教师的综合描述,学生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读出了这首诗的宏大气势。学生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我又描绘道:“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后我们齐读了一遍全诗,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古诗,有的理解着背,有的熟读成诵……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已经把古诗背得很熟练了。我们这节课就在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地指引,反倒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00字二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 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是不是还没真正铺开呢?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00字三
本季度参与学校拟定的自邀课,因为赶上这首诗歌,择篇不如撞篇,我就当作常态课上了。课上状态也能感觉到,很多方面还要学习。自然各位资深前辈也给力我许多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在和另一位同时入行的教师教学对比以后,更能感觉到教学这行自己还有还唱一段路要走下去。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的教学设计以三读入手,一读,熟悉字词,二读,感受诗景,三读,感悟诗理,从流程上来看,自以为还是很流畅,同时因为诗歌加大了朗读的部分,所以我也特地在其中加了分节奏的,平仄读的教学,和三读对应。
但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状态来感觉,在流畅和如清如镜的角度来说,感觉的过于生硬。特别是各位资深教师的评价,现将其总结拟定,以作后日之鉴。
孙:1.课时好诶太长时间,课题中无需所有的生字都作板书,只要把重点生字切入就可以了。
2.后鼻音发音不到位。
3.关于诗人简介部分可以用很浅显的语言来简介,考虑到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水平。
4.对于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到位,不够面向全体。来回的巡视也比较少。
5.平仄教学之前要有铺垫。
胡:1.生字教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发挥孩子识记的主观能动性。
2.要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情感更丰富。
余;1.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更多一点儿,更巧妙点儿。
2.课件字体偏小了。
3.针对课题提问题。
李:1 关于字的发音
2 题设应该针对性,根据孩子现有的知识面。
余校:
1 读的不够
2.后鼻音不到位,
3,可以借助图片说话
4.教学语速偏快,重复提
5.写字习惯的指导缺位。
6.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十分感谢各位教师给予的宝贵评价,个人对本次的自邀课也十分不满意。自己总结归纳主要问题,我把关注点放在课本上,拟定课件时十分投入,但在生本问题还不够,关注面不够面向学生,对于很多教学上的问题包办过多。此次的课程以后,我也意识到教学之上所需走的路程还很长,所幸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希望此次的授课以后会有钢多的长进,为自己加油!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6-25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08-07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7-20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10-13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06-14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28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07-04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6-20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06-2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