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案例

2020-11-07 汪曾祺

  [教学要点]

  1.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建筑传统、民族心理,居处习惯等;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体验;

  2.引导学生从建筑风格上延伸文化传统的思考,并能举一反三;3.学会把握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胡同文化。

  [教学步骤]

  1.预习(多媒体演示同步):

  词语积累

  安土重zhòng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挪nuó窝:搬家。

  远亲不如近邻:关系疏远的亲戚比不上居住很近的邻居。

  腌yān萝卜:用盐浸制萝卜。

  熬āo白菜:白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

  姑奶奶:娘家称已出嫁的女儿,以示娇贵。

  摞luò:成堆摆放。

  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没mò落:衰败,趋于死亡。

  披离:覆散开来的样子。

  凭吊:对着遗迹、碑墓等怀念(故人旧事)。

  低徊:徘徊;流连。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或个人的财富积累。

  2.导入:

  胡同行板: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当过教师、编辑等。少时常到其家所开的万全堂中药店廊下的书摊借阅唱本。生平喜读风物民俗、方志游记、草木虫鱼、书论画论、笔记野史之类的闲杂图书。他说:“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要多得多。”他生活阅历丰富,对社会、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汪先生熟悉市井民居生活,经他的描述,一方水土鲜活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作者以一种文化的品味悠闲、散淡地叙说北京胡同,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现象以及世代居住于此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生活习俗有了如此生动形象的了解。面对新旧文化传统的碰撞,作者在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对胡同文化的怀旧情绪,传递着些许的伤感。

  3.补录:

  人评汪曾祺小品:汪老的随笔小品,像《胡同文化》、《昆明的食菌》、《故乡的野菜》,散而庄,淡而腴。记人事,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叙掌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夜雨春韭,秋末晚崧,皆有情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净如寒潭之秋水。”

  汪曾祺自叙: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我很喜欢宋儒的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4.思考:

  ①作者笔下北京胡同建构的基本特点,以及作者以为由此而产生的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②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没落命运的关系;

  ③文章的收尾处语言风格的变化。

  5.自读课文,尝试概要填表:

  胡同建构特点&nbsp胡同文化底蕴

  ①(格局)方正&nbsp①封闭

  ②(居处)安静&nbsp重迁

  ③(门院)盒子&nbsp自顾

  再见吧,胡同&nbsp自足

  6.七嘴八舌:

  ①方正北京城、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思想

  点评①: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同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胡同的建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底蕴。北京街巷胡同的历史可上溯至元、明两朝,个别地方,如宣武区的阁街有上千年的辽南京燕角楼,街巷胡同存于千年当属罕见。其肇建、变迁、嬗替,真可谓人事沧桑。

  ②封闭&nbsp&nbsp&nbsp&nbsp自足

  “安土重迁”的叙写:“破家值万贯”。

  “盒子人生”的叙写:“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易于满足”的叙写:“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

  “冷眼旁观”的叙写:“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

  “逆来顺受”的叙写:“当了一辈子的'顺民”、“多操这份儿心”、“睡不着眯着”

  点评②:“盒子”里的礼数,礼数中的闲逸人生――下棋、喝酒、遛鸟,是胡同市民最典型的文化生活。十足的安宁、平和、恬谈里,我们读到了封闭。即便是胡同取名,都有着浓郁的胡同气息,可见胡同人的内心,有一种自怜的本我情结;于他们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处,又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牧歌和田园消歇后的真满足。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造成胡同人的思想上的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习惯于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可以说,胡同是一位时间老人,它见证了胡同文化在历史的风风雨雨里褪色地上演。

  ③没落&nbsp&nbsp&nbsp&nbsp已经很残破/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供人凭吊/使人怅惘低徊

  点评③:现代文明下产生了年轻人现代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时尚、前卫、锐意革新、容易接受并欢迎新鲜事物。然而,对于曾经存在的或者还在存在但已经在逐渐消亡的事物,他们的情感似乎已经圆钝,他们表现得漠然。胡同在没落,四合院在消失,它们仅仅是一个或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住在胡同里达40年的汪曾祺先生,作为一个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文化人,面对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消失,以及附生其上的胡同文化的隐退,有一种莫名的怅惘和留恋,这一种怀旧情绪,或许是另类的审美。他同时又清醒的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怀旧市民的衰落文化,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终究要走向消亡。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胡同文化,萦于心怀,挥之不去,能如是也就足够。

  7.补充资料: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兼取农民和牧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和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学设计02-06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设计02-05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12-16

胡同文化教案 汪曾祺11-15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11-13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11-10

汪曾祺写胡同文化原文11-18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11-13

汪曾祺胡同文化读后感11-13

《汪曾祺谈吃》的读书笔记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