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望岳》教案

2024-09-10 望岳

  引导语: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望岳》教案,希望对老师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中名句,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重点。

  2.赏析诗中名句是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2.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由这两幅对联引出杜甫。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师小结。

  3.出示板块:

  板块一:诵读 知大意

  板块二:译读 明诗意

  板块三:精读 悟诗情

  板块四:品读 赏名句

  板块五:背读 会运用

  二、板块一:诵读 知大意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诗中的生字词。

  2.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二)读准节奏

  1.教师示范读出节奏。

  2.学生尝试读出节奏

  (三)读出感情

  1.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揣摩诗歌的感情

  2.学生尝试读出情感。

  3.全体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板块二:译读 明诗意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抓关键词)

  4.齐读译文。(屏幕展示)

  四、板块三:精读 悟诗情

  (一)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后展示,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杜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望了泰山,那他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问(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泰山如此

  绵延不尽、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情澎湃,他情不自禁的产生了登岳的愿望,想象到那时周围所有的山都会显得特别矮小。

  3.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会当”句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征服泰山的快感;祖国山河真美。)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那么正值青年时期朝气蓬勃的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提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小结:《望岳》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被誉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正是“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五、板块四:品读 赏名句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大声朗读诗歌,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六、板块五:背读 会运用

  这么美的诗我们当然要背会它……

  试背、 齐背、填空

  七、课堂总结

  1.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写尽了泰山的形神,特别是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的杜甫。

  2.搜集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泰山之景 气象雄伟

  抒登岳愿望 胸怀博大

  教学总结: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诵读、理解,具体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以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望岳》这一课例是一个较好的探索,基本上解决了古典诗词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首先,将朗读利用得很充分。在朗读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特别是短小精悍的古代文学精品,尤其应该采用此方法。本课教学,老师就是让学生反复阅读,从而走进青年杜甫的内心世界,感悟文本的深沉内涵。先是通过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明确诗歌朗读节奏,再经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把握情感;然后进行译读、精读、品读,让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以及写作此诗的意图。

  其次,教学思路简洁、漂亮。这一节课运用罗山教研室提出的“板块式三环节”语文教学模式。这是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并运用杜郎口教学的理念和实质,创造出来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分为五个板块:“诵读,知大意;译读,明诗意;精读,悟诗情;品读,赏名句;背读,会运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涵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品悟其凝练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赏析其艺术特色。教学思路清晰,同时也融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第三,强调学生的自主品味、品析与感悟。在“译读,明诗意;精读,悟诗情;品读赏名句”这几个环节中,老师并没有喋喋不休的赏析和分析,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品味、品析和感悟。在涵咏、品味作者笔下的泰山美景时,是让学生抓住字、词、句来品味、涵咏,教师只是适当地进行点拨,主要是学生在欣赏和品析。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师生之间对话较多,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小组之间缺乏思想的碰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见解,达成新的共识。再者,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不仅只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同时对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点拨艺术也要求更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领悟到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这就需要老师成功的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品、去鉴赏。

  于漪老师曾提出:语文课要追求“三动”境界,即动听、动情、动心。教的有兴趣才动听,教的有感染力才动情,动听、动情才能动心。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达到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双丰收。

【唐诗《望岳》教案】相关文章:

唐诗《望岳》优秀教案04-17

唐诗望岳原文赏析02-02

唐诗《望岳》教学反思范文04-16

杜甫唐诗《望岳》的原文及注解06-07

唐诗《望岳》 教学设计及阅读训练04-17

《望岳》教案04-03

望岳的教案02-15

《望岳》教案【荐】11-19

《望岳》教案【热】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