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在这首诗中望岳中“割”字的妙处怎么体现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岳中割的妙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望岳》中割的妙处
答:割:判割,划分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写怀,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首句惊挺,突发问句,语势峥嵘。后面五句接写“如何”。二句紧接首句,最见功力,一笔拓写出齐鲁千里之地,尽为青苍山色笼罩,以势接万里的远势呼应首句的横空出世之问,后人评:“只五字雄盖一世”,与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维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同法,都是借远景写近景,以壮声色。中间两联从景色和感受两方面着笔。
次联极写泰山为物中神秀,其高耸能划分天地的日夜,可见其在宇宙时空中的枢纽地位,“割”尽现其锐。
三联写泰山给诗人的感受,使他觉得胸怀坦荡如有云霞逸出,眼界空阔可括尽天地,笔端由物转人。前六句极写泰山高远之致,末两句更进一层,发为高唱。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望岳扩写作文一
早风徐徐,吹在他那年轻,充满朝气的脸上。脚下沙沙,磨着他那停不住的步伐。
站在这光秃秃的山头,眼前的一番景象--它是那样灰暗而凄冷,仿佛使人觉得灰色苍穹之上只有无边无际的空虚。于是,低头自叹,却见一无精打采的野花,低头,弯身,落泪, 感叹。一边的泥土,干裂的如松树皮,可是,它却依然挣扎在临近无尽死谷的边缘。
为何要落泪呢?为何要挣扎呢?只因国破家散,感之时事才落泪啊!我努力的想堵住耳朵!因为我不想听到无处可逃的鸟鸣声,那一声一声凄惨诡秘的声音,如同正在敲响的死亡时钟,一声,一声,一声,有节奏感,但也听得出其中的紧迫感。
一阵阴凉的风,如同一曲深沉的调子,把我的情绪全部痛彻地给揪了出来,那风,不管你有撕心裂肺的痛,不管你有声嘶力竭的惨叫声,它都那么啃啮着,似乎在摧毁一切我所拥有的。亲人,朋友,都在远方,与我相隔千里之遥,
他们也听得到这风残暴的怒号吗?他们收到我的家书了吗?也许,家书已随着战火硝烟飘荡在无尽的天际,或许被无情的风给啮噬着,不肯松口。但是,它为什么不也把我苦涩的情绪都给吞噬掉。
枫林尽染,秋叶残落。我何时能与亲友相见,只怕连亘山峦阻隔了我们。愁思如同深秋般凄绝,又如同浓密的头发,数也数不清。如今,连头发都搔短了,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望岳扩写作文二
天空布满了乌云,天气显得要与冰霜相媲美,并向人们头上肆意地甩着灰色的大雨点。
泰山威武的身躯在他步步登上开阔地时展现。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随他同行的朋友朋友也坐在他的身边。“好一座威武雄壮的泰山哟!”他的眼眸中略显光芒。 “那是那是,这可是五岳中的东岳泰山呢!”他再次定睛于泰山之景。高大的泰山如同是有千万根柱子将它支持住,使它高耸入云。云雾在它周围环绕,将泰山的顶 端渲染的扑朔迷离,愈发让人觉得泰山绝顶飘渺不定,令人不可捉摸。
他站了起来,将泰山的全景收尽眼底,绵绵千里的泰山山麓越过边界伸入齐鲁两地,青翠的山色仿佛就是大自然本体的精品佳作。将神奇与秀丽都集中于泰山,有谁能看了这番景色而不动心呢?
他闭上了眼睛,享受着徐徐的风吹拂在脸上所带来的清凉,舒适。年轻的他有着一颗热血的心。他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辉煌的一笔,他渴望能造福于百姓,他渴望建功立业,在他看来,这一切会是不久的现实。
他张开了眼睛,太阳正好出来,照在泰山上。高高的泰山挡住了光线。只有南面沐浴在阳光下,北面照射不到光线。何等高的高山啊!何等美的美景啊!
层层的云在阳光下散去,又在阳光休息片刻复原,继续朝着泰山的顶峰飘去。他目睹着这一景象,心中不免激荡澎湃。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前行的脚步,再大 的挫折也抵挡不住我渴望成功的心。他极力长大他的眼睛。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去觅食的鸟儿归来了。阵阵鸟叫声将泰山之景更添几分活力。他更是仔细地望向泰 山,拼命地张大眼睛,眼角几乎要裂了开来,眼中多了一份惊叹,身子向前微倾,希望能看得更仔细。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他已被这美景征服,陶醉在泰山美景之 中。“我总有一天会登上这泰山绝顶,再次从泰山顶俯视着连绵群山,那时,群山也只不过是个小点吧。“
他不禁激动起来,从包中拿出纸笔,提笔写下《望岳》。随后,他大声喊道:“我今后不仅要远望与你,我还要从你的绝峰上俯视大地,俯视一切的一切。我渴望着与你再次见面,渴望攀上人生绝顶,实现我的目标。这是我的使命!”
大道上,行人中穿梭着两个人,其中一人眼放豪光,眉宇间透露出几丝不俗的气势。他大笑了几声,又踏上了他的征途。
望岳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的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 相关推荐
【望岳中割的妙处】相关文章:
望岳第四句割字赏析11-22
望岳03-27
望岳翻译11-18
望岳的赏析04-15
杜甫的望岳02-14
望岳的诗词12-27
杜甫 望岳07-27
《望岳》译文04-23
《望岳》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