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原文、翻译、赏析

2021-10-19 王维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赏析1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唐代·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归隐山林无论到深处或浅处,都应该欣赏丘壑的美景。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注释

  崔九:即崔兴宗,尝与王维、裴迪同居辋川。南山:即辋川南边的终南山,故诗中说他“归山”。马上口号:在马背上顺口吟成诗句。《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作“留别王维”。

  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浅移,浅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浅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现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这深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浅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浅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这下文预设伏从。

  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

  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浅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现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现达了对现实的浅满。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恋那个“浅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是因这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浅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这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赏析2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词语解释】

  违:分离。

  当路:当权者。

  扉:门。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两句是说他要从长安归去的原因,充满了愤怨之情,辛酸之泪——当权者是不能依靠的,他们不会给我一条做官的路;能了解我的心事,赏识我才能的人,只有你王维,这实在是太稀少了。语气沉痛,感情真挚。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深刻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言浅意深,余味悠长,耐人咀嚼,感人至深。

  【诗文解释】

  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每天都空手而归。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世上知音毕竟是稀少的。只应该守住寂寞的日子,回乡关上故园的门。

  【作品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诗文赏析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孟浩然因为《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长安多呆一天。王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千里迢迢来应试,皇上又非常赏识你的才能,你就不能吟诵一首别的诗,偏偏念这首诗,惹得皇帝不高兴,不赐你一死就算万幸了。”晚上,孟浩然想起白天的事情,思绪万千,仕途失意,惆怅与怨恨溢于言表。他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赏析3

  【诗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出处】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意思翻译】我在这里冷清清的,还有什么好等待的呢?天天在外面走一回,却仍旧空自归来。

  【全诗】《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赏析】本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的诗,诗中抒发的还是求仕碰壁后苦闷怨愤的感情。? ? ?孟浩然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嗟服,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称道之”,但这次入长安竟然无功而返,诗人心中是很惆怅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一时牢骚语,他与王维还是甚为相知。前二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直写自己失意,无限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纸背。既然长安是这样的难堪,所以三四句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即那就不如回去了,只好和友人惆怅地告别。五六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进一步说明仕进不达的原因就在于无人援引; “知音世所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珍视与王维的知音之情。既然求仕无望,诗人再留京城就毫无意义,因而决心回归故园隐居山林,寂寞地度过余生了。? ?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十分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作味,耐人咀嚼。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2.《留别王维》翻译赏析

3.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4.《留别王维》原文及赏析

5.留别王维翻译和赏析

6.留别王维原文赏析及相关练习

7.鹿柴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8.王维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一篇: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_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下一篇:王维桃源行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