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篇1
鸟鸣涧
唐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
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啼叫。
审美赏析
首句“人闲桂花落” ,“闲”即安静、悠闲,这里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诗歌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人的心境上。起句很突兀,也很有气势感。“人闲”二字不但说明此时此刻没有人事的烦扰,而且也表明此时诗人内心是十分闲静的。闲静得就是晚上“桂花落”都能听到。诗人在此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夜晚本来听不到那细小的桂花的飘落声给凸现出来。这样,不但表现出了夜晚的寂静,更重要的是把诗人“闲”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在闲适心境下,才能“听”花落声。
紧接着“夜静春山空”,这是承上句而来,不再写人之“闲”,而写山之“空”。“空”即空寂、空荡。这句的意思是说,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这里,诗人描写了这春山处于万籁俱寂中,好似什么都没有了,此时的春山却是空空荡荡的。诗句中,一个“春”字,暗示着山上的树木花草的繁茂。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了,大自然哪能是“空”,应是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其实,这里的“空”,不但使诗歌意境开阔了,而且更好地表现了山之寂静。这也许是诗人用佛学思想来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感觉,也许就是诗人心境“空”与“闲”的表现。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月出”也就是说皎洁的月亮出来了。这里诗人转到写天,抓住“月”这一意象展开。这一句是说,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却惊动了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此时,我们从诗人的言语中,感受到月光之下,寂静的山林中突然发出了鸟儿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这里,诗人不但借助鸟鸣声反衬夜晚的宁静,而且借助远传的光、音来扩展诗歌的空间。这样,诗歌审美境界得到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在诗句中,一个“惊”字用得很妙,不但突出了月色皎洁明亮,而且表现出月光在改变了环境时,就连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也被“惊”醒(环境改变结果),并惊喜起来,发出了欢乐的鸣叫声,从而表现出夜色之美,环境的优雅。
第四句“时鸣春涧中”,这是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情感的聚合所在。“时鸣”中“时”就是“不时”、“时时”的意思。意思是说,鸟儿“惊”后,不是地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诗人承上句写鸟,视角由山上转到山下(“涧”)。一个“涧”字下得很好,它不但为鸟鸣设置了一个音响环境,使鸟儿的鸣声更为清脆,而且使用回荡的声音,使山涧更为空旷,照应着“春山空”,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意境。这是,诗人却用一个“鸣”字,不但紧承上句的“惊”字,而且更好地反衬山之幽静,山之空灵。从艺术手法来说,与王籍《入若耶溪》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诗人自己的《鹿柴》一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着相同的审美效果。然而,文学艺术(诗歌)总是抒情言志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王维在这里所描写的山之幽美,山之静美,不但表现出诗歌意境的空灵之美,而且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佛学美的思想(理趣),以及对生活舒适美的感受。
总而言之,王维在《鸟鸣涧》中,不但营造了静谧的意境,而且通过“鸟鸣”声使诗富有生机与活力,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并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在艺术手法上,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中,以此表达出一种生活理趣。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篇2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鸟鸣涧》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鸟鸣涧》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鸟鸣涧》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当是作于713—741年(唐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鸟鸣涧》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篇3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王维《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但接下来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人王维正是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是衬托出静谧的意境。《唐诗鉴赏辞典》中也说: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由此可见,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在文学原理选修课上,老师曾就这首诗给我们讲演分析过文学领域中的分歧。其实,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确实也存在着些分歧意见。我们当时讨论的问题就是这桂花到底是由诗人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呢?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诗人是看到的桂花,他们认为诗人是在闲步时偶然看到桂花徐徐落下的情景。而另一部分却认为当时的环境是非常静谧的,所以诗人才能听见桂花落下的声音。而我本人是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的。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并不能轻易看作是闲步山中。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的声音,才能被心静的诗人听到。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诗人之所以能感觉到这种落,也许是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也许是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但我更愿意相信诗人是凭声响而感觉到的。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该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王维通过这首诗写出了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王维的诗一般都蕴含着比较深的禅意。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在这首诗中,诗人真正地做到了闲,所以他真正地体验到了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也许自古以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只是诗人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已。而诗人王维能在低吟浅酌之时,具有这样的禅者心境,确实非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体验到的。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篇4
《鸟鸣涧》原文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还写过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诗歌,如《少年行》《老将行》《陇头吟》等,皆气势豪壮,色彩绚丽,情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苍凉悲怨,表现了戍卒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很有浪漫主义气息。他的一些绝句,也都凝练、含蓄、朴素明快、优美动人。特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在当时就已被谱成有名的《阳关三叠》的进行乐曲,成为名作。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最详。
《鸟鸣涧》简介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篇5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月亮升起,惊醒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出自] 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
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解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王右丞集笺注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
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赏析:
《鸟鸣涧》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有“诗佛”之誉。他的山水诗清新自然,时时透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禅意。
这首《鸟鸣涧》是他众多山水诗中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玩味。 深秋的夜晚,桂花如雨纷纷飘落,诗人悠闲地在这花雨之中散步;春天生机勃勃的山林,此时了无人迹,一派安宁;不知何时,月亮出来了,无声无息的月光竟把安眠的鸟儿惊醒了,不时发出一两声婉转清脆的叫声。 诗的内容大致就是这样,仔细品味,问题就出来了: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时候?“桂花落”分明是暮秋,可“春山”“春涧”却是春天啊?原来,诗人在这里是用了“联想”“反衬”的手法,实际的时间应该是秋天。“春山”“春涧”只不过是诗人联想出来用以衬托秋山秋涧的安静的。春天的山涧繁花似锦、生意盎然,此时却只有淡淡的桂花、偶尔的鸟鸣,两厢对照,当下的静谧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须从“闲”字和“空”字上去下功夫。人心是不会因为“桂花落”而悠闲的,如果是看到落花“触景生情”而有了悠闲自在的心境,那他的境界就低了。真正的“闲”是了无机心,散淡从容,有此心境的人,外物皆着悠闲之意。所谓“相由心生”“境从心出”就是这个道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物之境,而是人心没有任何羁绊,自由自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正是诗人的追求,也是这首诗透出的情感。
总结一下,《鸟鸣涧》突出一个“静”字,用“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的手法,描摹了一幅“静而不死,寂而不枯”的“秋山月夜图”,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天人合一的喜悦之情,景因情设,情景交融。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篇6
[唐]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2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1、皇甫岳:唐时人,皇甫恂之子。云溪:不详。一说在润州丹阳郡,即今江苏镇江;一说即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2、桂花:又名木犀,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有香气。
赏析:
静坐春山,看花开花谢、月升月落,听涧水倾泻、鸟声啁啾,正所谓“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黄书灿《唐诗笺注》)。四句二十字,字字清新灵秀,读之似可忘却烦恼,归于平静。前二句妙在一“落”字,此字一出便可见人之“闲”、夜之“静”、山之“空”三种佳境。后二句妙在“惊”字,它赋予了月亮和山鸟拟人化的性格,与《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有异曲同工之妙。末以“鸟鸣春涧”作结,进一步印证了人闲夜静和山空,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一说此诗为解说佛理的造境,正如《大般涅槃经》所说:“譬如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是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相关文章:
王维《鸟鸣涧》赏析09-25
鸟鸣涧王维赏析03-15
王维鸟鸣涧赏析08-28
鸟鸣涧 王维赏析11-25
王维《鸟鸣涧》翻译及赏析10-24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赏析11-21
王维《鸟鸣涧》翻译赏析09-10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12-28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赏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