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

2022-04-01 王维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诗】:

  文/杨国鹏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诗人远眺终南,从主峰“太乙”着笔,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

  远眺终南,太乙高耸,穿云入天;余脉绵延,磅薄无边。“太乙”,又称太一,乃终南山主峰。“天都”,传说中天上之帝都,而非今人解读之“长安”。“近天都”,极言主峰之高,从远处眺望,终南山之主峰与天相接,似乎靠近了传说中的天都。既是写实又是夸张,同样,“接海隅”极言余脉连绵,一望无际,似乎接近了海边。在诗人的眼里,终南山其高不可达,其远不可及,好一个洞天福地!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经身处半山,四周云雾缥缈,路径小诗,他景隐匿,于是诗人驻足回首,只见来时之路,云海茫茫,合而无隙;向前看去,一片蒙蒙青霭,待继续前行,却再也看不见了,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起来,蒙蒙漫漫,真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终南山: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珍禽异兽,奇花灵草,值得观赏的景物数不胜数。但诗人着重于终南山的动态云海,将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既看不真,又看不清。唯其如此,才更加令人心驰而神往。我们看经典影视《西游记》,凡有天宫的镜头,皆是一片云海,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只有王维这样的诗人,才深解其中真味啊!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诗人终于走出了云海,视线也清晰了些许,此时,纵目四望,但见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在山间。因了光线变化,参差起伏的众壑,就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姿百态,阴阳而殊。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之高和从东至西之远,颈联的“分野中峰变”则写出了其南北之阔。古时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的州郡国,其位置与星次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之“分星”,就地面说,谓之“分野”。天上的星宿竟然以终南山的主峰为分界线,是言终南山的广大。登高望远,诗人鸟瞰之下,由于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停变化,此时的众壑就显得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整个终南山就更加灵气十足,气象万千。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甚至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不搭调。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见解都有可取之处,笔者细品,又有一些领会。第一,“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看似突兀,实则自然。美景当前,一片静寂,诗人正沉浸在清心静观的境界中,远处隐隐传来丁丁的砍柴声,将诗人唤醒,这才意识到天色已晚,该找个有人的地方投宿了;第二,美景尚未看够,明天还需继续,诗人难免要就近投宿,便隔水相问樵夫,这里有诗人的不写之写,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隔着山涧,诗人高声相询,而樵夫口答手指,诗人循声辩向,才发现了樵夫的身影,两人挥手示意,一问一答,回音不断,动感十足,余味无穷。第三,如此高山,怎有人烟,这砍柴人,真的就是普通的樵夫吗?何况终南山处处山木,哪里砍不得柴呢,偏偏在这接近山顶的地方?我们常见访隐者不遇的诗,这里诗人王维不期而遇的'恐怕是个高人呢!所以说,尾联之妙,妙在画龙点晴。

  诗人王维的《终南山》,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换为顺序,从不同的视点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观和气象万千,真正达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并为后世“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作了最嘹亮的领唱。

  【注解】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淡淡的云气。山中的岚气。霭:云气。入:接近。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区分标志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7.人处:人家、村子。指有人烟处。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背景】

  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回到京城后,曾隐居终南山,该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由于终南山靠近帝都长安,达官显贵、风流雅士凡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者无不游览终南山,又无不诗兴大发,吟咏这瑰丽无比的风光。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中有关终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但诗名直书“终南山”者,唯王维一人耳。王维倾慕终南山美景,后来索性在蓝田辋峪内购置了别业,长时期地在那里住了下来。他在辋峪写下了大量山水诗篇,表现那里千变万化的奇景。王维“山水诗人”的美誉也由此而来。后世公认,唐诗写终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维,而王维写终南山的诸多诗篇中尤以《终南山》一诗最具代表性。

  本诗以作者的游踪为主线,对终南山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生动描绘。首联写远眺,用夸张手法勾勒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宽广;颔联写近观,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俯视,从咫尺山水见万里之势,突出了终南山的辽阔、景象的千形万态;尾联写诗人自己,流连往返,以至于天晚欲找人家投宿。

  【评析】

  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点评】

  田园山水诗人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亮点之作,全诗共八句,层次分明,诗意明朗。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陕县,东西绵延八百里,其势之大,其峰之高是令无数文人骚客所折服和吟咏的,这些王维都把握得相当好,传神之笔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

  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原先白云缭绕的山峰,此时却没有一点雾霭的踪迹。神秘之境在诗人的“引带”下“真相大白”,畅快之意油然而“升”。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刻诗人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子峰,“变”字道出了终南山的山峦起伏之大,子峰之多。接着王维巧妙的对“众壑”的阴晴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离点出,“殊”更意味深长的道出了“同山不同天”的奇异。

  到了尾联,王维却抛开写景,转向记事。面对如此美好的终南山,景色悠然,令无数游客恋恋不舍,以至于他“欲投人处宿”,其惬意心境由此看出。一则可以舒缓游走之累,二则,能饱览山色只美,山野之趣,品味其幽静,而自古终南山就是文人骚客隐逸休憩之地,王维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隔水问憔夫”有把读者的注意力投向山中之水,山野之夫。那种生活该是多么清明洁净的山水啊,樵夫该是多么淳朴和蔼啊!此时又似诗人内心对终南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人的钟爱。

  整首诗情景交融,寓心于山水,诗人心绪的愉悦如山泉般喷涌而出,没有小女子的柔情描摹,展现的是一种恢弘壮大的气势,是终南山之壮美境象。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终南山_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02-17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赏析07-25

王维《终南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12-28

王维的鹿柴原文及赏析03-10

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05-13

王维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05-07

王维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07-15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赏析07-15

王维《观猎》的语文赏析 辛夷坞 王维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