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送别诗(精选11首)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一、《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是王维的一位朋友,姓元,排行第二。他要出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今天的新疆库车市)。王维从长安一直陪元二走到渭城(今陕西咸阳),在渭城的驿馆里折柳(折柳是古代送行习俗)为他送行。
那天清晨下了一场春雨,春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将旅舍冲刷地干干净净,两旁的垂柳也因此焕然一新。王维给元二端上一杯送别酒,真诚地劝说道:“我的好朋友,再干了这一杯美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全诗不假雕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韵味隽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评为“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这首诗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轰动,很快就被乐工们播为乐曲 《渭城曲 》,又名《阳关三叠》,广为传唱,成为那时的流行金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名句传承千年,谁人不知?
二、《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张五是指王维的朋友张諲(yīn),因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据《唐才子传》记载:
諲,永嘉人。初隐少室下,闭门修肄,志甚勤苦,不及声利。后应举,官到刑部员外郎。明《易·象》,善草隶,兼画山水,诗格高古。与李颀友善,事王维为兄,皆为诗酒丹青之契。
张諲在青年时期就和王维交情很深,出仕后,官居刑部员外郎。后来,张諲受到杨国忠的排斥,一怒之下辞职归山。王维在给张諲送行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好友依依惜别的情谊,最后的一句"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流露出他也要辞职归隐的念头。
三、《齐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祖咏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是王维少时的好朋友,因排行老三,所以王维称他“祖三”。据《唐才子传》记载:
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杜绾榜进士。有文名,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少与王维为吟侣,维在济州,寓官舍,赠祖三诗,有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盖亦流落不偶,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有诗一卷,传于世。
祖咏最著名的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展现了祖咏过人的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襟怀。
开元十三年(725),王维因属下伶人私自上演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菏泽市)司仓参军。
冬日的一天傍晚,王维家所在的小巷里行人稀少,路上的积雪反射着夕阳的余晖。突然,一阵马的嘶鸣声惊动了王维,他赶紧出门查看,原来是祖咏风尘仆仆地来了,王维大喜过望,这可是他“结交二十载”的亲兄弟啊。
王维一边给祖咏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一边发出一连串的询问:“我的老朋友,你这是从哪里来,又要归往何处呢?”
不等祖咏回答,王维拉着祖咏的手,一边往家里走,一边大笑着说道:“三哥啊,今天哪里也不许去,就住在家里,你可想死我了,我要和你一醉方休啊。”
王维高兴地当场赋诗一首《喜祖三至留宿》:“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席间,祖咏告诉王维,自己去年考中进士,现在要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任职,特意前来看望王维。祖咏在王维家逗留了两天,就要告辞上任了,王维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从济州一直送到齐州(今山东历城县),在两人洒泪而别的时候,王维写下了《齐州送祖三》这首忧郁低沉的送别诗。
全诗语言自然素朴,感情真挚深厚,一笑一泣,表达了王维对祖咏的依依不舍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望君犹伫立”,起到了“言有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四、《临高台送黎拾遗》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黎拾遗指黎昕,拾遗是他的官名,他时任右拾遗,品级是从八品上,具体负责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他是王维一个很有交情的朋友。
黎昕要去远行了,王维在高台的下面为好朋友送行。饮完送别酒后,黎昕与王维拱手相别。王维没有直接返回,而是登上高台目送好友,夕阳西下,鸟儿纷纷归巢,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自己的朋友步履匆匆,愈行愈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之中。
王维用自己的妙笔描绘了送别后登高远望的苍茫景色,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意境,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王维内心的寂寞,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无奈与惆怅。
五、《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傍晚时分,王维在辋川别墅外送走了一位好友,回家之后,王维把柴门轻轻掩上。看到院子里的青青芳草,他不禁心生期盼:明年春草又会催生新绿,那时你能不能回来呢?
王维匠心独运,在这首诗中,他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两句,作为自己的尾联,贴切巧妙,显示了王维深厚的文学修养。
全诗语言自然朴素、感情真挚深厚,耐人咀嚼,令人神远。
六、《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
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崔九是指唐朝诗人崔兴宗,他是王维妻子崔氏的弟弟,在崔氏兄弟辈中的排行第九。崔兴宗早年曾与王维、卢象、裴迪隐居唱和,琴酒自娱。后来出仕为官,官至右补阙、饶州长史等。
由于官场的黑暗,崔兴宗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他决定辞职归隐南山。王维、裴迪一起为他饯行送别,在崔兴宗上马欲行的时候,王维随口吟成了这首诗。口号就是口占,是指作诗不用草稿。
今日你我在城边上分手,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相见?终南山里的桂花将要盛开,你可别待到花落如雪霰的时候才回还。
诗的前两句描写王维与内弟分别的场景,体现了王维的恋恋不舍之情,后两句借山中桂花这一意象,传递出王维盼望内弟早归之意,还表现了王维对隐居生活的赞许和向往。全诗景到情到,自然率真,音节和谐,意味悠长。
七、《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著名诗人孟浩然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所以王维称他为孟六。孟浩然要回襄阳老家隐居,王维写诗与他赠别。在诗中,王维很直率地指出:闭门隐居不再复出,你已经不熟悉世俗人事很久了。所以我劝你回到老家隐居,这才是有利于你发展的良策。同时王维也热情地鼓励好友:纵情于山水田间,醉酒放歌,书写自己的诗篇,阅读古人的著作,这才是最好的人生,何必劳心费力地向皇帝献赋以求当官呢。做一个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隐士,这才是我所羡慕的生活啊。
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那种“黯然销魂”的悲苦格调,而是融入了王维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看法,他真诚地劝勉孟浩然,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
王维和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合称“王孟”,他俩的关系非常友善,是一对知己好友,王维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三十八岁的孟浩然首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很不幸他名落孙山。孟浩然却不舍弃,他滞留在长安,四处拜谒王公贵族,结交官宦文人,献诗以求获得赏识与推荐。
第二年的春天,孟浩然与小他十二岁的王维相遇了,当时王维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他热情地接待了孟浩然,一番交流之后,二人感觉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尤其是对于山水田园诗,他俩有着相同的理解,相似的看法。于是这二人成为一对谈笑甚欢的知己好友。
作为大画家,王维亲自为孟浩然画了一幅绢本画像:“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有一天,王维请孟浩然到自己的官邸喝茶聊天,突然唐玄宗李隆基大驾光临了。孟浩然是平民百姓,没有资格晋见皇帝,只好藏身于床下。
王维心想,这正是个推荐孟浩然的好机会啊!就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心绪不错,笑着说道:“孟浩然?我早就听说他诗写得不错,既然来了还躲什么呀,让他出来见我吧。”
孟浩然狼狈地爬出来,恭敬地拜见了李隆基,李隆基和气地说道:“小孟啊,最近有什么好诗作,念来让我听听吧。”
王维一听这话高兴坏了:浩然兄,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来了,快念一首拿手的好诗,皇上一高兴,仕途问题就解决啦。
孟浩然是第一次见真龙天子,有些紧张,脑子也有点懵,他张口就开始朗诵《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李隆基笑着点了点头,当孟浩然念到“不才明主弃”这句时,他打断了孟浩然的朗诵,气冲冲地说道:“小孟啊,你这就不对了,你根本就没来求我,却说我把你抛弃,这不是在败坏我的名声吗?既然如此,就如你的愿吧,回你的南山敝庐好了。”
李隆基走后,王维埋怨孟浩然道:“我的哥啊,你为何不念“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这首诗呢?”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孟浩然知道这次机会就这么白白错过了,目前的仕途是肯定没戏了,再待在长安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心灰意冷的孟浩然打算回老家去等待时机。
在与王维告别的时候,孟浩然依依不舍地特意写下了一首诗《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在诗中,孟浩然对知己好友坦露心声: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我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当今还有谁能举荐我呢?可惜这世上知音寥寥无几。摩洁啊,我只有你一个好友知己。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老家闭门隐居吧!
孟浩然要回襄阳,这不出王维的意外,甚至王维还替好友高兴 。他深知以孟浩然的性格脾气,很难在官场立足,说不定官场的黑暗会毁了孟浩然,还是回去归隐吧,这样才有利于孟浩然施展作诗的才华,况且王维自己也打算回终南山归隐啊。
八、《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分别的那天,孟浩然和王维两人骑着马,从长安城一直来到了灞桥边。“就送到这儿吧,摩洁。”孟浩然跳下马来说道,王维给好友端上了送别酒,孟浩然是一饮而尽。王维依依不舍地为孟浩然递上一枝刚折的柳枝,然后王维深情地为老朋友吟出了这首送别诗: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送别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这里的生活很不得意,要回家隐居在南山旁。只管安心去吧,我已无须再问,那山中的白云没有穷尽,你看,那悠悠的白云正向你招手呢。
王维的这首《送别》,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表现了王维对友人关切爱护,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他将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词浅情深,蕴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我的好朋友,无官一身轻,回去后,做一个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隐士,这才适合你,这才是我所羡慕的啊。
九、《送邢桂州》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邢桂州是指唐朝大臣邢济,他曾任桂州刺史、桂管防御都使、侍御史、台州刺史等职务。邢济要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取水路前往桂州上任,王维前去送别好友,他有感而发写下此诗相赠。
这首诗开篇借助于想象,描绘了邢济沿江前行,一路击水扬帆的无限风光,王维通过变幻的色彩表现了洞庭湖的浩渺和潮水的汹涌,勾画出一幅宏阔壮美的天地背景。“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一联气魄雄伟,色彩鲜明,“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显示出王维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这句诗化用了两个典故,“珠归合浦”化用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治理合浦的典故,比喻为政策好。“使臣星”是比喻为朝廷使者,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
王维连用这两个典故,饱含着王维对邢济的殷切期望和清明政治的执着追求:他是在鼓励邢济,到了桂林之后,能出台一系列好政策,造福一方百姓,希望邢济能做个为民作主、保民爱民的清廉官员,不要辜负朝廷使者的使命。
十、《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罟(音gǔ罟师,用网捕鱼的人)
沈子福是王维的一个朋友,生平不详。大约在740年前后,沈子福要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回江东,王维在送别时作出这首诗。
沈子福乘船而去,王维站在渡头依依不舍,他望着长江南北两岸,杨柳依依,春色迷人。王维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追随友人归去。这首诗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特色。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这一千古名句,新颖别致,充满动人的艺术魅力。
十一、《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生平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 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诗集造诣
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姚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姚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姚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
【王维的送别诗】相关文章:
王维送别诗11-21
王维的送别诗08-04
王维的诗《送别》09-28
王维送别诗08-02
王维的送别诗(精选)10-04
王维送别诗精选10-30
王维的送别诗09-25
王维送别诗山中送别09-09
王维送别诗的画08-29
关于王维的送别诗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