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

2022-07-28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活动:

  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学生自读后质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习“疑”字。

  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

  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予帮助。

  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活动:

  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

  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3:体会大自然的美。活动:

  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

  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习“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习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习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生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长。(老师板出“高、长”)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遥望”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

  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助理解。注意停顿的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今天又学习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的瀑布,看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生5)我们应认真学习,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师:谁愿意先背一首?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师:可以说印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3

  今天上午考试,为了感进度,虽然知道下午的课效果不是很好,还是想去上新课了。而且,学校给我派来了一位小徒弟,我这个小师傅不能每天让人家听复习课啊,于是我就准备准备,小徒弟坐在教室后面,虽然没有像教研员在听课时的紧张,却也有一分想以身作则的责任,感觉到了一丝辛苦。现在体会到,要做好师傅真难。想到了师傅王老师,每次为我听课、评课一定费了不少心思啊!

  今天我上了《古诗两首》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实话,古诗我是不会上的。但我还是感情饱满地走进了教室。我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今天学习新课《古诗两首》,通过预习,谁已经记得了我们要学哪两首诗,学生回答后,我板书,因为“瀑布”估计有很多人要念错,于是我想让学生念好题目。之后,又问学生:那你知道这两首诗分别是谁写的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李白和杜甫。李乐天还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李白和杜甫,李豪磊也告诉大家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成为诗圣。我很高兴大家知道这么多。

  一、读得正确

  师: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圣,他们都是作诗的高手,他们在游览祖国山山水水时,写下了这两首优美的诗,愿意去领略一下其中的美吗?

  生:愿意。

  师:那先让我们把诗读正确。自己借助拼音把两首诗读正确。

  (学生大声读诗)

  师:谁能把第一首诗念正确了?

  (请了三位学生来读诗,要求学生评价时只看正确与否)

  二、读得有节奏

  师:下面我来读读这首诗,仔细听老师在哪里有停顿,请用小斜杠划出来。

  (我拿了鲍中天的语文书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他是完全正确的)

  师:说明鲍中天听得非常仔细。现在大家能把这首读得有节奏吗?

  (学生又一次大声练读起来)

  (我又请了三四位学生来读,基本能读出节奏感了,又请全班同学来读)

  三、读懂题目

  师:读得正确了,读得有节奏感,那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得美,读得有味道,是吗?那让我们先读懂这首诗吧。

  师:让我们从标题入手。读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望庐山瀑布,就是看庐山瀑布。

  师:那李白为什么不用《看庐山瀑布》呢?

  生2:那样不好听。我觉得望是远远地看,题目是远远地望庐山上的瀑布的意思。

  师:说得很有道理。一起来读题目。

  四、读懂诗句

  师:那“日照香炉生紫烟”是什么意思?对照图,看看字面意思,说说看?

  生1:太阳照着,烟雾像香炉一样地冒出来了。

  师:沈贯说对了“日照”的意思,就是太阳照的意思。那其他部分谁还有话说?

  生2:太阳照着香炉冒出了紫色的烟雾。

  师:你说对了“紫烟”就是紫色的烟雾。那什么时候,云雾会有紫色的?

  生3:早上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

  生4:还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师:有人天黑了去山里看瀑布吗?很少吧。所以是初升的太阳更好些。现在为止只有“香炉”没有人说对,它不是真的香炉,而是……

  生5:香炉峰。

  师:对了,因为那座山峰样子像香炉被人们取名香炉峰,它是一座山峰。那谁能连起来说说了。

  (我请了三位学生才讲好,听的习惯很差。)

  生:早上的太阳照着香炉峰,升起了紫色的云雾。

  师:读好这行诗。

  师:“遥看瀑布挂前川”又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1:遥是遥远,遥远地看瀑布挂在……

  师:谁来补充?

  生2:远远的2望过去,瀑布挂在山前。

  师:看来大家都对这个“川”字意思不理解,查吧。

  (这一招是立老师刚教我的,用用看灵光不)

  (学生很快查到是河流的意思)

  师:那是远远的看,瀑布挂在河流?不对啊!

  (大家都不吭声,我来讲)

  师:远远地看,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上。

  生:啊?不过挺像的。

  师:读好它。

  师:从“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瀑布很长,有三千尺呢!

  师:人们没有去量过是不是三千尺,但是为了说明瀑布很长很长,说得好。

  生2:我读懂了瀑布流下来速度很快,而且笔直地往下流。

  师:一下发现了两点。正因为笔直地流下来,所以速度非常快。

  师:谁能读出瀑布这样壮观的气势来?

  师:“疑是银河落九天”与“飞流直下三千尺”连起来是千古名句啊。谁知道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是银河从天上落到地上来了。

  师:说得很好。我来补充,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有九重高,所以用”九重天”来指天,或形容天很高。所以可以说好象银河从九重天落了下来。说瀑布就像银河一样。谁能读出这种夸张的语气来。

  五、读得有味道

  (最后知道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下课)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弄懂诗句意思,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庐山风光录像片、计算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引入境

  师:在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短片。

  (播放庐山美景的录像片)

  师:这儿的山,这儿的雾,这儿的飞流瀑布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感受庐山山水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解诗题

  师: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李白这位大诗人有哪些了解?

  生:李白是唐朝人,号清莲居士,字太白。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的诗篇喜爱至极,所以给他这样的称号。

  生:这首诗是李白二十六岁时在庐山的黄岩瀑布写的。

  (点评:课前查阅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既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上介绍作者,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也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准备。)

  三、勤质疑,明诗意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谁愿意试读?

  (学生纷纷试读)

  师:现在,同学们就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开始。(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说说你们组学懂了什么?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远的看瀑布就像一条河挂在山上。

  生:老师,我们发现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他把“升起”的“升”写成了“学生”的“生”。

  (点评:学生在读懂古诗的情况下,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快看看,李白是写错别字了吗?

  生:没有,这里的“生”是“产生”的意思,李白是说香炉峰产生了紫色的烟雾,而不是升起了烟雾。

  师:(转向质疑的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你再来重新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

  师: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谁愿意来有感情的读读前两句?

  (学生纷纷试读,群体练读)

  (点评:指导学生仔细读书,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师:谁来说说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生:“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应该是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落下来。

  师:你理解的真好!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那你还知道那些诗句使用了夸张的写法吗?

  (点评:教师巧妙适时地点拨,复习已学的有关诗句,使记忆不断得到强化。)

  生:“危楼高百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大家知道这么多的诗句,真不错!刚才那位同学说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这个“好像”解释了“疑”字。“疑”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点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好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点评: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充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疑”字呢?

  (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离奇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正是李白诗词的特有风格,所以他被世人称为“诗仙。”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句具有离奇的想象呢?

  (点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生:李白《清平调词》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生:《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蜀道难》里有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生:《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夸张的写法。

  :生:《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是。

  生:还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看来,同学们课下真是读了不少的诗呀!还有用其它方式来汇报的吗?

  (点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

  生:老师,我们组是用绘画的方式。

  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画。

  (教师将画贴在黑板上)

  师:请你们小组来描述一下你们的画。

  (点评: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大家看,这幅画画得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那么大家就带着这种美美的感情把这首诗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齐读)

  四、想画面,悟诗情

  师:大家读得真是太好了!在你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珍珠串成的帘子。

  生:我看见瀑布闪着银光,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

  生:我看见青山衬着绿水。仿佛两条蓝绿相间的带子。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放瀑布的录象

  (点评:用多媒体出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加上配乐朗读,再次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景美、语言美、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什么感觉?

  生:雄伟!

  生:壮丽!

  生:气势磅礴!

  师:现在,你面前就是庐山的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有感情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正的做到了感情朗读。)

  生:老师,他站的位置不对。李白是望庐山瀑布,他离瀑布那么近,怎么能看到瀑布的全身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吟诵一下。

  (该生摇头晃脑地吟诵)

  生:老师,我们组想给大家吟唱这首诗。

  (一生唱,两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生:我觉得他们选的这个乐曲不适合这首诗,咱们以前还学习过一首七言的乐曲,更适合这首诗。我想给大家唱唱。(全班学生有感情的吟唱《望庐山瀑布》)

  (点评: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乐曲吟唱古诗,说明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师:(由衷地赞美)瀑布不但看起来美,吟诵起来美,唱起来更美。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描写瀑布的诗句呢?

  (点评: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能力,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扩大了信息量。)

  生:徐凝的《庐山瀑布》中有一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生: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还有一句“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师:看来大家课下真是下了不少功夫!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更加喜欢瀑布了。但愿有一天咱们师生能共同站在瀑布脚下吟唱这首《望庐山瀑布》。

  总评:

  汤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打破传统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由庐山风光的短篇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同桌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现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会认“炉、庐、瀑、疑”4个字,会写“炉、银、流、柳”4个字。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山瀑布录像)、幻灯片(词语、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二、借助媒体,感受瀑布景美

  1、各位,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什么样?

  4、面对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山瀑布》)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赏析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先提出疑问互相解答,再说说诗的意思。

  3、学生为录像配解说词。先练习再指名说。

  (直观形象的画面,将抽象变为形象,减缓了学生体会古诗意境的坡度,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体验。)

  四、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读出李白惊奇、赞叹的情感。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古诗。

  4、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播放幻灯片《早发白帝城》。

  2、学生朗读,课外积累背诵。

  (扩展李白的另一首诗,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六、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播放写有词语的幻灯片,自由读,指读,齐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生字在不同词语中出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飞流 三千尺

  银河 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6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别,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身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推荐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7

  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几年我校利用早晨第一节课的前两分钟进行美诗文朗读和午间听广播的时间进行经典诗文的背读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教学,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优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从上幼儿园起能日积月累地背诵了许多古诗,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17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在我们学校二年级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结合这首古诗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片段进行的一些反思:

  片段一:

  课件出示一系列瀑布的图片。

  师:小朋友知道我们刚才观赏的是什么吗?

  生:瀑布(点击课件,出示图片和“瀑布”一词。)

  师: 教师板书“瀑布”,并给瀑字注音。指名读“瀑布”一词。你是怎么记住“瀑”字的?

  师: 齐读“瀑布”

  反思: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通过课件展示瀑布的图片,使学生在看图片的过程中轻松学习新的知识,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片段二:

  图文结合,感悟诗意

  学生对照插图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议一议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交流诗意,相互解疑。

  师(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绕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再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快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震耳欲聋。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继续读,语速快而响亮。)

  师:这次是飞流了!但“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读“飞流直下”语速快而响亮,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畅,语调稍扬。)

  师:读得真棒!我好像也看到了这般景象。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升华诗意。《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片段三:

  运用课件,把这首古诗制作成了学生们都喜欢的儿童歌曲,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就撑握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反思: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注意与课外语文资源的适度综合,这样的教学使课内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达到了积淀语言素材的目的。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体会李白诗歌想象的神奇、大胆过人的夸张、酣畅淋漓的文字、豪放飘逸的诗情,从而更有激情地朗读和撑握。)

  整堂课听下来,不仅没让人感到空洞、枯燥,而是让人觉得学得充实,学得有味,它让人在读中生情,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开放的问题,引来学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同时,他们已经体味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体会到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感情及心理。

  语文教材,无论编写的多么好,内容多么丰富,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必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8

  师生问好

  我问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

  生:西湖

  生:九华山

  生:青岛

  师:到过这地方吗?

  板书庐山

  生:有香庐峰

  师:九江市南,自十有名,苏轼到过,题西林壁。

  生背

  师:庐山的云雾的特别美,看看飘渺的云雾。据统计云雾有,看老师写瀑布

  师:板书

  师:唐代著名的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

  你知道哪些李白的资料

  生:说有关李白的资料。从网上及有关书上找到的资料,读的不怎么通顺。

  师:跟着学生读,帮助学生不会读的

  师:他的诗歌颂祖国河山的,有九百多首。望是什么意思?

  生:远看清楚,近看不清楚

  师:这首诗会背吗

  生:会背

  生:生背

  师:有多少同学会背

  生:齐读

  师:背的真好,我们合作一次,你们背我来写,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跟着我一直写。

  生读师写

  香炉峰

  [此处关于语文的事太多,时间浪费的太多]

  师:会背了,会写了,能读好这首诗吗?

  生:读

  师:很美呀,不但正确、有利于,有快有慢,读出节奏美。

  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好像读到了什么规律呀?看看有什么规律吗?

  师:每个字的都是什么,都是“”押韵,

  生:读。

  师:把诗读正确、流利,还要明白这首诗写的什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自己学自己的。默读。

  生:读,自己画。

  师:作者这首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主要描写了瀑布

  师:还有吗

  生:紫色的云雾

  师:什么地方的

  生:香炉峰

  师:从哪儿看瀑布

  生:在山下看的

  师:不同的意见

  生:远处山看的

  师:观看瀑布的地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要把瀑布当作银河

  师:出示瀑布图落差

  150米

  师:在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生:在阳光的照射下。

  师: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生:挂在山前面的一条河流

  师:哪几个字特别好

  生:生与挂

  师:师将这两个字加点

  师:云雾就像是从香炉峰中冒出来一样

  生:挂用的,远处看,像白练挂在山头

  师:瀑布是什么样子,是流动的,流动的瀑布是什么呀,就像一条大河,挂在。读,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生:读

  师:远看瀑布看到的情况,又看到什么?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银河的落九天

  师:为什么在三千尺?作者量过高度,作者为什么用三千尺

  生:说明瀑布很长很长

  师: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

  生:赠汪伦

  生:万重山

  师:用三千尺说明非常

  高。

  生:读

  师:看到这三千尺的飞流,作者不得不怀疑是九重天的银河落了下来,为什么怀疑是银河从天下落下来?

  生:香炉峰被云雾挡住了,以为银河落下来。

  师:我们仿佛站在脚

  下,作者不由得地怀疑,读

  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谁来读一读

  生:生读

  师:好有气势的瀑布

  生:生读

  师:读出气势磅礴

  生读

  师:不同的人读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感觉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瀑布相当于银河那么的长

  生:比三千尺更要长

  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很长很长

  生:很壮观

  生:雄伟壮观

  师:请大家把这一切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出壮观景象来了

  生:读

  师:指导学生读第一句[指导不到位]

  生:读

  师:真是壮观的瀑布,如果你站在瀑布下,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呢?放录像。

  [这断录像不错]

  生:看的我非常激动

  生:如果有笔就把它画下来

  师:有纸写下来就行,画也可以,写也可以

  [自动生成]

  [学生写时,教师不要说了,让孩子静静地写吧,给孩子一个静静的时空]

  师:出示了一首瀑布诗,叶圣陶写的。

  下课。

  五一长假到了,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写出美的诗篇来。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9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10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还能背吗?每人背一首,注意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先后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自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很多,也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鞍远远地看去像一一块白布。

  师:像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像垂挂着的白布。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说到瀑布就让人很容易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流水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谁如道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 (PU)。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同桌相互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汇集成的。

  生: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计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绦绕着香炉峰。你们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的美丽景色。谁能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 的水汽,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 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你能讲出来,很好!谁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面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可以说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遍?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蜂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缓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银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彩丰富、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便于常常读背。

  [总评:霍老师教学一首古诗,引导学生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求读和背,仅仅花了10分钟。这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06-28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09-04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08-29

教学实录《望庐山瀑布》08-29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08-27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07-27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实录12-28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学实录12-26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范例11-03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评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