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和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简介

时间:2024-07-27 15:54:13 王昌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出塞和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简介

  古时候的很多文人,都会有一个外号,也许是自己取的,也许是后人的尊称,就比如“诗仙”,专属于李白,“诗鬼”专属于李贺等。唐朝诗人王昌龄同样也有一个称号“七绝圣手”。乍一听似乎是某本武侠小说里面的一代宗师,其实不然。“七绝”大家都了解,指的是一种诗体,诗的格式,“圣手”自然就是做到顶尖的人物。那么,王昌龄为何会有这个称呼,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呢?

  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描写的边塞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寥寥数笔,就让人们看的清清楚楚。王昌龄擅长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被人们成为是“七绝圣手”,总是用最简单的手法来刻画,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xx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著名的七绝作品有《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四》、《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一》、《西宫春怨》、《塞下曲四首·其二》等。

《出塞和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出塞和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简介】相关文章:

王昌龄作者简介05-30

出塞王昌龄11-30

王昌龄的出塞09-17

王昌龄出塞05-29

王昌龄出塞的意境05-16

出塞王昌龄感受11-18

王昌龄的出塞的意思11-09

《出塞》王昌龄唐诗07-19

王昌龄出塞意思11-23

文章
代写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出塞和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简介

  古时候的很多文人,都会有一个外号,也许是自己取的,也许是后人的尊称,就比如“诗仙”,专属于李白,“诗鬼”专属于李贺等。唐朝诗人王昌龄同样也有一个称号“七绝圣手”。乍一听似乎是某本武侠小说里面的一代宗师,其实不然。“七绝”大家都了解,指的是一种诗体,诗的格式,“圣手”自然就是做到顶尖的人物。那么,王昌龄为何会有这个称呼,他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呢?

  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描写的边塞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寥寥数笔,就让人们看的清清楚楚。王昌龄擅长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被人们成为是“七绝圣手”,总是用最简单的手法来刻画,这就是他的精髓。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xx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著名的七绝作品有《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四》、《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一》、《西宫春怨》、《塞下曲四首·其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