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2024-02-23 王勃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1

  山中-王勃

  作者:唐代, 王勃

  山中-王勃原文

  山中

  王勃 〔唐代〕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山中-王勃拼音解读

  shān zhōng

  wáng bó 〔táng dài 〕

  zhǎng jiāng bēi yǐ zhì ,wàn lǐ niàn jiāng guī 。

  kuàng shǔ gāo fēng wǎn ,shān shān huáng yè fēi

  相关翻译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相关赏析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个早熟才子,六岁能文,十四岁人沛王府,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扣了个挑拨诸王关系的大帽子,将不过倡优弄臣蓄之的神童逐出王府。此时期王勃曾漫游作客巴蜀,《山中》即这时作品。

  读来觉得奇。一奇奇在王勃此时不过二十许人,胸次即已如此历练老成沉郁,苍凉得如同夔府江畔行吟的老杜。若不读其壮阔精整的同期作品,几难信此诗出自一青年人之手。可叹早熟后就必是早衰否耶?二奇奇在四句诗血脉奔注,气象高华,激越处超脱凡近时空,细密处百转千回。长啸高歌,掩泣低吟,竟将初、盛、中三唐神理气骨的精华韵味轻轻摄人。矛盾统一让人不觉扦格难容,才学超人处,也正是遭遇使其入世深处。

  人在山中,精神已随滚滚长江滔滔东流而去。“长江悲已滞”,正是在高山上遥观长江,奔流已如悲滞,是得神实景,但中含几许对青春律动的束缚与悲慨?放马跃阳关,可怜无数山。眼前名山大川成了王勃人生遭遇讽刺性的悲剧写照,所以,浩浩渺渺模模糊糊地只有一个念头:“万里念将归”。归何所?故乡绛州?不太像,那你何必出来漫游四海。这诗句包含深度的疲劳、厌倦与消沉,心力交瘁。也非一个死亡所可了得,归,简直就是要与宇宙本体--超脱了时空的宇宙本体融为一体。诗人在这里触到的是屈原《天问》般无法回答的问题,首句的“悲”,也颇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高山上观大江,有心人不得不作如是想。然而,孤苦无告中也就逐渐产生了载起一个大帝国的.盛唐气象,逐渐恢复了人的活力。

  前二句到后二句之间暗含了红润爬上死尸般面颊的转机。高山上的秋风寒彻骨,但它不再是悲滞死凝,它不知降自何方,它很冷,但它充满活力。山山、树树、片片黄叶都随高风的召唤而窣窣呐喊,全身心地活动起来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介绍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2

  山中

  朝代:唐代|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注释

  ⑴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28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06-01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04-28

王勃《山中》分句赏析04-28

王勃山中原文及翻译06-20

王勃的《山中》诗词译文赏析06-15

王勃春庄原文及赏析11-07

王勃《咏风》原文赏析10-19

王勃《山中》唐诗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