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他的创作对于中国的诗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勃的人生经历,欢迎阅读!
王勃的一生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称得上是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王勃出生书香门第,六岁即能写诗作赋,十四岁便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而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可谓少年得志,富贵功名不可限量。
顶着“神童”的美誉,王勃的仕途经历一度顺风顺水。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阁序》骈文最为世人所称颂,该作通篇文字对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铺叙了风景名胜滕王阁附近的人文景致,辞藻之瑰丽,大有汉赋之遗风,是后世普遍认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鸡赋》而受到同僚弹劾,称其有挑拨离间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一度被称为旷世奇才的王勃顿时沦为被贬罪臣,不得不远离京师。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荐下当上虢州参军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轻狂而闯祸,竟将身犯重罪的官奴曹达私下杀害,此案震动朝野,连累王父亦遭贬官。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虽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却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这世上若真有一种人生恍如烟花般短暂却霎那间光彩夺目,那王勃的一生,便是对这类人生最完美的诠释。上元三年暮春之际,王勃至交趾匆匆拜别老父之后,乘船回乡,当时正值初夏,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一代诗坛巨匠,就此殒命南海。
王勃的诗
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流传于世的诗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别》等等。
王勃的诗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同时又兼有新时代的气息,壮阔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不同诗句间各有其独特的味道和意境。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等等都是经典之作,在这些古诗中,王勃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嘲讽,同时又饱含了对于穷苦大众的理解和同情,在这些作品中,王勃继承了六朝的华美辞藻,结合了乐府民歌的传统,给人以全新的境界感受。
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翘楚,虽写离别之情,却落脚于相互勉慰,意境开阔,少了离别的伤感嗟叹,多了文人雅士的豪气和才情。而《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情怀,表达对于未卜前途的迷茫和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和忧虑,也有的抒发的是千里羁客的情感,或是思念家乡,怀念亲友,或是伤春感怀,寄托理想。
王勃的诗不仅言之有物,更注重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的改进和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明代学者胡应麟赞誉王勃的诗为“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王勃与“三株树”的故事
初唐诗人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勔并有才名,当时文学家杜易简称为“三株树”。后因作为对别人兄弟的美称。宋代楼钥《王提刑正功挽词》诗:“伯仲三珠树,优为一世才。”
王勃是唐代的大文学家,初唐四杰中的佼佼者。他出生书香之家,从酷爱读书,自幼遍读诗书,6岁能写诗文,9岁时作《汉书注指瑕》,14岁考取进士,16岁已蜚声文坛。
王勃父亲王福畤教子有名,生有七子皆有文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因而名传天下被称为唐初文坛“三珠树”。父亲王福畤对这三个儿子也感到自豪,经常向别人夸奖自己的儿子。韩琬的父亲跟王福畤是老朋友,一次,王福畤写信对他说:“我三个儿子王勔、王勮、王勃,写的文章、词赋都清新俊逸。尤其是最小的王勃,写的最好。”韩琬的父亲回信给王福畤说:“晋代王武子有爱马的癖好,你有夸奖儿子的癖好。你们王家人的癖好,恐怕是太多了吧。我需要见到你的儿子们的文章后,才能确认他们写的文章是好是坏,值不值得夸奖。”王福畤收到信后,就将三个儿子的文章寄给韩琬的父亲看。韩琬的父亲和一些知名人士,读了王福畤三个儿子的文章后,感慨地说:“能生出这样的三个儿子,确实是应该夸奖啊!”
一天,王勃与两位哥哥王勮、王勔在院子里高谈阔论,父亲王福畴的朝中两位朝中朋友来家里做客,三兄弟非常有礼貌的跟两位大人行礼。父亲的朋友夸王勃从小就能作诗,便问他灵感来自哪里。王勃就说是自己书读多了,脑子比较灵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并说自己的目标是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诗文,努力开创自己的风格。两位大人听说王勃写了《汉书注指瑕》,希望他能拿来看看。王勃说明了自己写作的理由并给大人们看了,两位大人看后不禁拍案叫绝,觉得王勃九岁就能指出大学问家的错误,称赞他以后肯定大有作为,并告诉王勃父亲他们家里又出高人了。王勃并没有因二位大人的称赞而骄傲自满,仍然刻苦学习,作文练笔。
一次家里有客人来拜访,他们看见王勃研好墨后就睡觉都觉得非常奇怪,父亲王福畴就说这事儿子写作的一个习惯,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头构思,然后开始写作,一气呵成,客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并称王勃有独到之处。父亲陪客人闲聊,不一会,王勃就起来到书桌前,一下子就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客人们过来看到王勃写的这首诗,惊叹不已,不禁赞叹诗写得非常好,并说王勃是奇才。
杜甫的从祖杜易简,曾经赞誉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为王家“三珠树”。后来王助、王颉长大了,他们都有文名,“三株树”似乎变成了“五株树”。最小的兄弟王劝长大后也是一才子。三兄弟和弟王助都考中进士,做了官。王勔,官至泾州刺史,有诗传世。王勮,官历凤阁舍人、箕州刺史,为弘文馆学士。王勃,诗文最杰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扩展资料: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二十七岁。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王勃像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人物关系
世祖
南昌滕王阁王勃铜像八世祖王玄则,在南朝宋历任太仆、国子博士等,当时号称王先生,著有《时变论》六篇。七世祖王涣,撰《五经决录》五篇。
六世祖王虬,在北魏为并州刺史,号晋阳穆公。撰有《政大论》八篇。
五世祖王彦,撰《政小论》八篇。
四世祖王一,在北周为济州刺史,撰《皇极谠义》九篇。
曾祖王隆,在隋朝历任昌乐、猗氏,铜川等县令,撰《兴衰要论》。
祖父王通,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后弃官;以著书讲学为业。义宁元年(617年)卒。
父王福畴,在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址二县令、齐州长史,泽州长史等。撰《王氏家书杂录》。
兄弟
长兄王勔,官至泾州刺史。次兄王勮,历任凤阁舍人、弘文馆学士、天官侍郎。三个弟弟依次为王助、王劼、王劝,皆有文才。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与刘思礼交往甚密。当刘思礼与綦连耀谋反时,株连王勮,于是王勮与其兄泾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则天所杀。王劼早卒。唯有小弟王劝,亦有文才。
- 相关推荐
【王勃的人生经历】相关文章:
王勃人生轶事06-07
王勃的诗集及王勃简介09-17
诗人王勃奇异的人生10-21
王勃的名言09-29
王勃的诗词07-28
王勃的故事06-30
王勃 《滕王阁序》07-23
《滕王阁序》王勃08-05
王勃与《滕王阁序》10-10
王勃滕王阁序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