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过故事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1
塍王的女婿竟是一个卑鄙的无耻之徒,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暮春三月,年仅十四岁的王勃与朋友到处游山玩水,好不畅快。这天他们顺着长江横穿鄱阳湖到洪洲(现江西南昌)游玩。这里可真是个玩的好去处啊!鄱阳湖边杨柳依依,湖中沙鸥点点,美丽极了。
“咦,那一群人在干什么?”王勃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其中一个说:“你不去问问,怎么知道呀?”于是经过王勃一干人的寻问,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原来被皇上贬为洪洲刺史的塍王在此建了个“天下第一阁”,请一些文人有钱人来赏个脸面,捧个场,听说还要吟诗作赋,写得好的还有重赏,所以那些自认为写文章有两把刷子的人都蜂拥而上——
不去白不去,有这等天上掉陷饼的事,他王勃自怎能不凑个热闹?可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王勃刚从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挤进来就被一个师爷打扮的人给拦住了。那师爷说要参加者必对此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旁边已围了好多人,他们都冥思苦想,绞尽脑汁。
王勃一时也想不出来,正在此时,一头水牛正走进水里去,一下子水就漫过了它的腰。大约是灵光乍现,他很轻松就吟出一句: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那师爷很惊呀:小小年纪就能对出这么复杂的下联,说明这个小屁孩不简单。于是放王勃这小崽子进去。
王勃还没把脚踏进去就被这楼的景色迷住了。看,这里有赏心阅目的彩墨画,让人痴迷的风景画。但是最让人留恋的就只有那风格迥异的人物画了,根据民间传说,文学名著、神话故事画出的画更引人注目。还来不及欣赏,王勃就被一个人拉到一个房间。
这里可真是窗明几尽呀!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好似要开什么大会似的。人到得差不多了,塍王就从门外闪了进来,然后咳嗽几声说道:“今天请各位文人骚客前来别无他意,只为饮茶赏景写诗。”废话不多说,只见塍王一个响指,那些丫鬟就端着珍稀果品走了出来,看:有西域贡酒,有法国的葡萄,还有边疆上的核桃等等。
文人们一吃完就被塍王带去欣赏楼阁了。你不知道文人们赏完后眼里放了多强烈的金光?那场景,那气氛简直太状观了。那家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魂没了。塍王高声一呦喝,文人们一个个被吓得后怕,真是别人一声要钱,他杀猪般地叫一声要命!等文人们清醒后塍王才说起文章的事情来:“骚客们,这楼盘你们也看完了,我给你们三天时间想一想,三天再到此做出来,如何?”骚客们满口答应。
三天后,骚客们各自显神威。王勃写结尾时突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纸不够了。王勃哭丧亲着脸喃喃道:没法,只好写桌子上了,我可懒得去要纸了。终于大家作完了,收卷老师快手如飞。王勃还来不及说明情况,他早已把所有人的稿子都收走了。塍王又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这次的监考是我和我的女婿吴子豪,请大家多多原谅。”
又过了几天,塍王把所有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大多数都很平常,只有这个无名氏写的精而绝。尤其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称得上诗中一绝呀!塍王问:“这人是谁呀?”吴子豪高高举起了手。王勃忍气吞声,因为这文章是他写的。过了一会儿,王勃忍无可忍了,怒不可遏地站起来反驳:“这明明是我写的,你为什么举手?”吴子豪冷笑一声,立即把文章背了一遍(这该死的吴子豪是监考,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王勃很无奈,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这一低头就看到了文章的结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王勃鼓足了气道:“大家想一想,这文章是不是还没有结尾呀?”众人一想,果真没有结尾,便面对吴子豪说:“你说这是你写的,请你念出结尾吧!”
吴子豪颜面扫地,结结巴巴地答不出话来。他再也不想装了,于是就灰溜溜地跑了。这吴子豪一边走一边说:哼,王勃,我跟你没玩,你等着瞧吧。
骚客们又将目光投向王勃,要他把结尾说出来,王勃笑了笑说:“结尾我写在了桌子上了,我写的时候纸不够。”于是塍王命令:“把桌子抬来!”桌上果然写着:
塍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时休。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每一个观众都觉得王勃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人。
庆祝完毕,王勃不紧不慢地从阁楼中走了出来。天快黑了,自己的`朋友也跑得无影无踪,所以只好在附近找一个客栈借宿一晚。可是他没有想到有一个黑影却悄悄地跟他_____
天黑了,王勃依旧像以前一样在路上散步,天阴沉沉的,又没有月亮。黑得像一团散开的墨,伸手不见五指。天那么黑,风那么高。正所谓风高要放火,天黑好杀人嘛!那黑影从大衣里猛地掏出一把匕首向王勃刺去。王勃转眼间就会成为刀下之鬼,如果不是另一个人出现的话。
就在那黑影刚刚拔出刀的时候,他却被另一个人打倒在地。
王勃捡回了一条小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这个暮春三月,难免会春雨绵绵,地上湿漉漉。那个救王勃的人像要不完的850正在数这个月的工资,一不小心被人撞翻在地。正巧吴子豪在跟踪王勃时踩到了那人丢的银票,那银票就粘在了吴子豪的鞋底下。这人眼力也好,悄悄地跟着吴子豪。当他看到吴子豪不怀好意时,立马就来了个英雄救“美”。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2
滕王阁他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的,这洪州指的就是现在的南昌了。李元婴他出生于帝王之家,因为受到宫廷艺术的熏陶,非常的喜欢绘画,歌舞,蝴蝶,因此当他从苏州调任洪州做都督的时候,就从苏州带来了一批歌舞乐伎,整日在都督府里寻欢作乐,他的手下看了就建议说:“都督,你既然这么喜欢听歌赏舞,何不在江边筑一高阁,这样既可以`览江山之秀,又可以享歌舞之乐,何乐而不为呢?”李元婴听了之后,觉得这个意见非常的好,于是就采纳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元婴会在这里建一高阁的原因了。在贞观年间,李元婴曾经被封为滕王,他所建造的楼阁当然以他的封号命名,所以就叫滕王阁。
唐上元二年,王勃从山西老家出发,万里迢迢去看望因他而被贬官的父亲,当他坐船来到了江西与安徽交界的地方——马当山时,突然遇上风浪,不得前行,只能靠岸。于是王勃就到马当山庙里观赏,当他赏玩多时,正想回到船上去时,突然看见一位头发花白,貌似神仙的老者坐在巨石上,王勃走上前去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却问:“来的.是王勃吗?”
王勃十分地惊讶:“正是,不知老者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老者说:“明天是九九重阳节,滕王阁上有聚会,如果你能前往赴宴,并且作一文章,定能够永垂不朽。”
王勃笑着说:“老丈你有所不知,这里离洪都六七百里,一个晚上怎么可能到得了呢?” 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助你一阵清风,让你明天早上到达洪都。”
王勃肃然起敬,问:“拜问老丈,你是神,还是仙?”
老者笑笑不说话,只是隐隐约约听见“吾即中源水君”。
第二天一早,洪都府阎都督果然开宴,请了许多有名的才子,比如说宇文钧,张禹锡等等等等。阎伯屿等各位才子都就座了,就对他们说:“ 这滕王阁是洪都的一大绝景,在座的各位,如果能为滕王阁作一篇《记》,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原来啊,阎伯屿早就叫他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写好序文,所以在座各位都假装写不出来,想推让吴子章,好让阎伯屿翁婿名利双收。轮到王勃时,王勃不了解内情,接过笔就写,阎伯屿这时就不高兴了,“看你小子有什么能耐,敢抢我女婿的风头”,于是他退回到屏风后,让一个仆人报道王勃所写的序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不说话了。当报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阎伯屿笑道:“这个人把我当作知音。”当小吏最后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伯屿听罢,大声叫好,说:“这个人下笔如有神助,真是天才啊!”说完,阎伯屿便走出来,邀王勃喝酒,趁着酒兴,阎伯屿说:“这滕王阁,有了你的好文章,一定能够流传千古,我赏你千金!”
此刻,有人大喝一声:且慢!众人惊愕之余定睛一看,原来是阎公的乘龙快婿吴子章。吴子章走过来说:“此乃旧文,并非新作,连三岁小童也可背诵如流。”说着,便朗朗上口,把一篇《藤王阁序》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众人满脸疑惑,看着王勃何言以对。
王勃拱手抱拳到:阎督都,此公过目成诵之能可比杨修、曹子建!请问这位先生,可知序文后面有诗否?吴子章胸脯一挺:无诗!说话间,王勃挥毫写下四韵八句:藤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运,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写罢将笔一扔问道:敢问这是旧作还是新作?吴子章羞红了脸,诺诺退出去了。阎公手捧《藤王阁序》细品,宇文钧、孟学士、王将军都拍手称颂好文章。吴子章不甘心受辱,来到阎公面前说:王勃之文虽好,也难称千古绝唱!阎公一愣:何以见得?吴子章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乃袭用大文学家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不过是蝇附骥尾之作,如此恭维,恐被贻笑大方。宇文钧不高兴地说:王勃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子章蔑视了一眼,说:何谓青出于蓝?隋朝《长寿舍利碑》中还有:“浮云共松岭张盖,明月与严桂分丛”句,如果将“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中的“与”、“共”字去掉,不过俗语二句,全文失色。诸位如此恭维,在下不敢苟同!阎公说:子章博览群书,名不虚传。只不过是文人相轻的毛病要该一改!王勃写的我洪州江山风月如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们可以退席了!
众人闻听此言,诺诺而退。就在人们退到门口,阎公大喝一声:诸位慢走!诗的结尾句少一字。众人回头仔细观看,的确,诗的结尾句少一字,成了“槛外长江□自流”。阎公手捋须冉,自语道:莫非我慢待了王勃,成心难为大家。便说:请诸位补上这个字!
众人抓耳挠腮,有的说是“船”字。问吴子章,他说是“水”字,有的说是“独”字,众人都觉不妥,再找王勃,家人说王勃已离开多时。阎公命人快马追赶,带上千金求他一字!家人骑上快马追上,见到王勃,代替阎公一再赔礼道歉,并以千金求诗最后一句的一个字。王勃叫来人把手伸出来,用笔在手心中写了一字后,把来人的手纂成拳说:千万别张开,张开后字会不翼而飞。来人见求到了字,高高兴兴地往回赶,到了府上,来到阎公面前跪倒在地说:字在手心里!说着,伸开了巴掌。阎公闪目观瞧,巴掌上空无一字!吓的家人魂不附体,磕头如捣蒜,连声求督都饶命!阎公愣了半晌,突然大彻大悟道:此乃“空”字也!连连抚掌:妙哉,妙哉!
此文流传千古,可怜一代文豪、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在去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亡。乌呼哀哉!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3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4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这游客高喊:“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跟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与”跟“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跟“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5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1]。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
十四岁时,王勃以神童而被举荐,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十六岁那年,沛王把他召去当沛府修撰,对他很是爱重;十八岁那年,由于当时盛行斗鸡,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在诗文上进步神速,“神机若助,日新其业”,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被认为“宏伟绝人,稀代为宝”。后来他又被启用为官,但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自己丢了性命,连累他父亲也贬官。以后他弃官在家,一心著书。当他27岁时(虚岁28岁),去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卒”。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27岁,但同时又是富于变化的、丰富的一生。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并不比一个活了80岁的人少。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龄人、甚至超过博学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1岁的人,只不过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经历和作过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这样再去观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的超常的才华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个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来知道他的人始终惋惜、遗憾并感叹不已。不过,我们如果从修炼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觉得自然得多、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任何一个修炼人的一生总是按照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修炼道路来安排的,历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轻就以“死亡”的形式而离开这个世界的。在他短暂多变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修炼人的、和他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的一条修炼的道路。
王勃从小就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父亲对他很慈爱,并经常教导他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他便牢记心头,暗中到处查访良医,希望学一手好医道,作个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当他才十一、二岁时,便令人惊讶地碰到一个远远超过他期望的绝好机会:在长安遇到了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称是京都的人。他能象扁鹊那样从远处观望人的气色,清楚地透视人的五脏六腑;还能象华佗那样作开胸洗肠一类的大手术。根据他收王勃为徒后讲述自己的师承,他实际上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直系传人。该书是上古秘籍,由歧伯传给黄帝;黄帝往下传时又经过了53个传人才传到曹夫子手中。在这53个传人中,就有第三十六个传人扁鹊,并由他首次厘定了原书章句;还有第四十六个传人华佗。
曹夫子虽然医术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谨慎,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和王勃见面时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并说道:“无欲也。”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诚心作他的徒弟。这件事情家里的亲人也没让知道。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还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匮”等等,一共学了十五个月。分手时他对王勃说,“阴阳之道不能随便向人讲,针灸技艺不可随便传授给别人;不要得意忘形地显示自己,应当不露声色地自我提高。”王勃遵照师训,自己悄悄地又学了五年,终于“有升堂睹奥之心”,最后“钻仰太虚,导引元气”,觉得自己身体中的污秽全都没有了,内精澄明,因此产生了放弃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愿望。
有了上述六年多的由医入道的修为,可能是因为修出了内视脏腑的功能,王勃开始觉得“人间龌龊”、世人不洁,因而产生了厌世离俗的情绪,声称“已厌人间”,向往幽居避世的修道生活。加上有时修道的'朋友来讲一些神奇的故事,有时自己也梦中与仙人同游,愈发增加了对去俗离尘、沐浴烟霞的神仙生活的向往;当时的道士又喜欢服食“石髓”,认为吃了可以帮助飞升,也弄得他心里痒痒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现实生活是有矛盾的。他在20岁时写的《游山庙序》中说,自己常学仙经、博涉道记,但事奉尊长和亲人就必须要去求衣食,而做官又会被名利所累,最后把真性和先天的根基毁在常人社会中。但他毕竟是个道心坚定的人,相信自己“自得会仙家”,下定决心“清贞静一,保其道”,不顾世间得失“抱直方而守道”,直到“安真抱朴…全忠履道”,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夫神明所贵者,道也”,“道”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所宝贵和追求的,并且深深地感到“道”是高不可测的。以他20岁左右的年龄,加上才华出众,正是搏取功名、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却看淡了世间的荣华富贵,认为修道是“上策”而“图富贵”是“下策”。如果一个人年事稍长,经过了许多生活的坎坷和搓磨后回心向道,那是一件自然而不太难的事,但一个风华正茂的大才子要放下世间得失而坚心于道,实在是极其难得的。
王勃曾说自己“最初是学的周礼,偶然也喜欢读儒家的东西,后来读了道家的书才感到与自己的真性吻合了”。他在《益州夫子庙碑》中对于孔子的称赞是耐人寻味的:“圣人之设教也,……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索众妙于重玄,篡群徽于太素。”又引《易经》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他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把孔子往上拉,而后世、特别是宋代以后的“大儒”们都是站在儒家低层的理上把孔子向下扯。然而,后世的人大都认为这些“大儒”们是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博大思想!
曹夫子向王勃授业时最先给他讲《周易章句》,因此他对周易熟而且精,包括算卦、推算万年历等当时一般人觉得很难的东西他都很在行。他甚至还推算过一本《大唐千岁历》,为唐朝的人准备好了一千年可用的历书[2]。但这些东西既没有使他对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没有使他的修炼向前推进一步。他对道的深一层认识是从与常人相反的方向去应用《易经》之理而得到的,而且这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也象他碰到曹夫子一样的来自一个令人惊异的天外奇缘。
就在他刻苦钻研《周易》那一段时间里,有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孔子来对他说:“易有太极,子其勉之。”他醒来后反复琢磨,终于想清了是怎么回事,写出了多篇对《周易》有创见性发挥的文章。他曾经写过五卷《周易发挥》以及《次论》等多部著作,后来都散失了。但他这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现存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一点痕迹来。他在《八卦卜大演论》中曾说,“当你没有了思虑、没有了对任何东西的喜好时,你离太极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一切可以看到的东西都来自两仪,当你把这些可见之物都忘得干干净净时,那就是太极”。
读过《周易》的人谁不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呢?但一般人都是顺着这个“生发”的路子往下走,直到把64卦弄得烂熟,再把它用到常人事务中去:常人总是重“物”重“用”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朴散之则为器”;但修炼人要“返朴归真”,放弃“物”和“用”,因此要反过来从世间万象中回到64卦,再从64卦回到四象、两仪而太极,太极就是“有”、就是“一”,也就是“朴”。这个过程正好应了张三丰传道的“疯话”:“正则凡,逆则仙,只要颠倒颠”。而在一千多年前,王勃这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对“道”、特别是对“易”有如此超常的认识,这真要让其后迄今的许多修道人惭愧莫名了。
王勃的修炼道路到此应该是很确定的了:由医而入道,由易而提高;又都是超凡入圣的人在亲自指导或者梦中点化,并且已经修到看淡红尘、放下名利、守道不移的地步。他毫无疑问地应该是一个道家的修炼人了。然而,他偏偏在“一而再”地让我们惊讶之后,又“再而三”地让我们再惊讶一回:他又全心全意地修起佛来了!
但这回不象前两次,促使他修佛的突发性机缘没有被后人记录下来。
由于他的著作绝大部份已经散失,现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经是明代崇祯皇帝庚辰年间刻“初唐四杰”著作时根据后人收集到的一点断简残篇凑合而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他决心修佛始自何时。但根据《王子安集》,我们至少知道他20岁时还没有决心修佛。所以他正式开始修佛大概是在20岁以后、27岁以前的某个时候。在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庙碑》外,其余九篇全是为佛寺写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后两篇则是《释迦如来成道记》和《释迦佛赋》。
《释迦如来成道记》是一篇很长的赋体文,讲述释迦发心修道和最后成道的经过。由于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专门词语,一般人很难看懂,所以有名的钱塘慧悟大师专门为它写了详细的注解;原文加上注解一共26页。《释迦佛赋》是一篇赞颂释迦的短赋,它的最后两句“我今回向菩萨,一心归命圆寂”正是王勃决心修佛的誓言。在慧悟大师为《释迦如来成道记》写的注解中还提到王勃的《释迦画像记》和《维摩画像碑》也是当时“盛行于世”的名篇,但现在的书中都没有。另外,王勃还为《四分律宗记》写过序文。该书是讲佛家八正道的,全书共有几十万字。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6
上元二年(675年)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名声大噪。有个叫吴子章的`才子就心怀嫉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见众人不信,吴子章还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大家都很吃惊,不禁对王勃起了疑心。
结果王勃呢,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问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一时语塞。只见王勃起身挥墨,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吴子章只能羞愧而退!一时这件事传为佳话。
王勃用他的才华证明自己的实力,丝毫不惧怕诋毁,果真是大才子之风。
- 相关推荐
【著名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相关文章:
著名诗人王勃写的诗08-02
诗人王勃介绍04-01
王勃是唐代哪个时期10-14
关于诗人王勃的相关传说10-13
唐代诗人李贺故事03-22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03-29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平故事09-05
王勃的故事分享08-17
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著名诗句大全07-18
诗人王勃的生平简介及作品鉴赏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