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梅花赏析

2023-01-01 王安石

  王安石的《梅花》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一起学习吧。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浅论王安石的梅花三首诗

  一、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属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是北宋具有进步思想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作文纵笔如飞,情理俱妙。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着切身体会,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他考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不仅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还增长了见识,这为他以后任政中枢准备了条件。同时他还实行了一些改革。在嘉佑三年(1058年)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的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对宋初以来的制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实现对旧有制度的变革,这深得宋神宗赏识。神宗赵顼在位(1068-1085年)时,于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于是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来加以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冬)第二次他被迫辞职,从此闲居江宁(今南京)。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闷郁病逝。“王安石的变法是十一世纪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信。”①可以说他的改革精神,不仅充分表现于“熙宁变法”和“荆公新学”,同时也渗透在他的文学中。

  在北宋初年,诗坛上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曾经风行一时,但由于西昆体诗缺点明显,对诗歌的发展起了不良作用。直到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等一批人起来扭转风气,局面才有所改观。他们力求诗歌创作做到平易畅达且有真情实感,而王安石就是他们中间的后起之秀。

  王安石在诗文方面的卓异才华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代宗师欧阳修的极力赞赏,对他的评价和期望都很高。他的散文雅劲严谨,议论风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内容充实,具有简峭峻逸,平易近人的风格。绝句尤其擅长,优雅绝妙,美誉天下。

  晚年的王安石虽然纵情山水、谈诗说禅,然而也难以掩盖他心中的痛苦和煎熬、特别是他夫人的去世对他打击最大,使他再超脱也无法忍受这种痛彻心肺的打击。他一直以“刮磨世习”为务,不育政事,但他又不能把对国事的关心排除在外,因而自嘲尚有余习未忘,无法护得解脱。对此从修行解脱角度来看固然是一种障碍,但也表明他的爱国爱民的一片热心并未因隐退学佛而消退。最可惜的是他带一种悲痛、伤心之感离开人世后,守旧派的司马光虽然肯定王安石的“文章节义”有遇人之处,却又历数他种种不是,如“性不晓事”、“喜好不正,颠倒忠奸”、“忠直疏远”等的罪名。

  王安石在诗歌上能不拘一格的取法前人,加之他博览典籍,工于记诵,且用事使典,饰辞属对,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各臻其妙。因此,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既有自己的特色,在艺术技巧上又瑰丽多彩,卓然大家风范。可以说,王安石是宋代最杰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二、王安石的梅花三首诗中梅花的含义及蕴含的禅机

  王安石在任时置身于一场风云变幻的斗争中,经历了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在受到神宗支持不专又被守旧派攻击论罪的情况下,了解到官场并非他久留之地。于是,他一次又一次推官隐居。

  王安石虽然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但他并不是一个狭隘而偏执的陋儒,而是一个开放而自信的真儒。他相信通过自身及友辈的努力,能够实现儒家的复兴,而不是靠排斥异端使自己获得成功。他知道封闭保守只会让自己落后,所以他很想做一番改革。可惜的是他很少得到支持,由于封建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力不从心”的他只好放弃,而认出世归隐为贤“使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杭州修广师法喜堂》)。

  王安石不像当时的大多数学者一样,认为佛教教义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而极力攻击佛教。他经常跟多位挥师、诗僧交往,谈诗论道,所以他谈论佛教时也多以赞叹之语而并无攻击排斥之言。他既以理之是非为是非,自然对佛教无太多的偏见。因为他知道佛教不仅教人明心见性,还吸引了各类人才,从而寺院成为人才菅萃之处。因此他对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只是他有时不愿公开流露这一感情而已。且“佛教对宋代诸帝吸引力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佛教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他们抗拒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在魅力。”②所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含有浓厚的佛教成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教义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其中一部分已经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融合到一起,成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既是强烈的,也是细微的。王安石出生于无田无产的中下官僚之家,少历贫苦,不仅使他一生节俭,还造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幼年的他在南方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所以他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浸润和滋养。他一方面醉心于韶州秀丽的自然风景,另一、方面又对遣裹的风俗人情舆信仰佛教的传统感到新奇。也许遣也是他的思想和诗歌充满了善良、渴望舆含蓄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善于借鉴前人,博采众长,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和多方面的开拓,但他在注重诗歌思想内容充实的同时,也并不因此偏废辞藻的讲究。他的诗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是有魄力,有骨格,有不同于流俗的个性,又深含禅意。他的梅花二晋极尽含蓄之情。

  主安石虽然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但是他对大自然的风光却也情有独钟。他跟其他诗人一样,自然的一阵暖风、一片落叶、 一朵花开等都能让他心动,激起他的诗兴。第二次罢相完全是他个人的意愿和主动的选择。他回到江宁,在城外建起“半山园”,过起了闲云野鹤一般的悠然自在的生活,体会和享受无官一身轻的闲适生活。虽然佛教重在出世,但并未一概否定现实人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③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或一个理性的科学家,都不会远离人世凡尘,生活在虚无缥渺之中。他们更能脚踏实地的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王安石一生的追求合乎中道,不走极端,不任性,不偏激,在对待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他不主张完全放弃世俗生活,又不赞同完全入世过一种俗世的生活。他已经没有任何负担和牵挂,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了,因而也就无所顾忌的倾心研究佛教,成了一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自由自在的度遇了最后的十年。所以在逭期间,他的诗风大变。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因一生仕途不平,其诗作有不少是歌颂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的。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不喜欢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苍松,堂堂直节的劲竹,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裹的秋瓜和冻芋。《梅花》是他用比喻手法,借颂梅花以喻自己不畏强暴的性格。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④

  这首诗脱胎于南朝陈苏子卿《梅花落》一诗。原诗是:“中庭一树梅,多叶尚未开。只言花是雪,悟有暗香来”。⑤

  “数枝”,《诗林广记》作“一枝”。“凌寒”,迎着严寒的风。“遥”,遥远。“为”,因为。“暗香”,幽香。前两句话,借喻梅花,写出自己的孤独无援,墙角有数枝腊梅,迎着凛冽的寒风,静悄悄的花开满树。后两句凭着自己的视觉和嗅觉,写自己的观感。三句转写一句,四句结到“为有暗香来”,这两句是在描写人们远远望去,知道不是白雪压枝,而是梅花迎寒独开,花白如雪。因此诗人说打老远就知道它不是雪,原因是嗅到了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知道这是冬梅开出的花朵。“暗香”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成语,形容梅花清香。宋陈正敏在《逐斋闲览》中说道:“凡诗之咏物,虽平淡巧丽不同,要能以随意造语为工”。

  此诗咏园梅,构思与林逋《山园小梅》略同。林诗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亦咏园梅,而以梅花寄托隐士清高自赏情怀,所以其末联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墙角不引入注目的地方,生长着一丛梅花;在这冰天雪地的寒风中只有它迎风开放。在老远就知道那墙角白白的一片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因为有清香散发过来。此诗则写寒土气节抒志士情怀,所以突出这数枝处于墙角的梅花,其位幽徽,但凌寒独开,倔强挺立。诗人赞美梅花色泽洁白,芳香清远,引人瞩目,令人闻知,不卑不亢,不由人不信服。所以此诗确乎工于‘随意造语气善于推陈出新,而能意蕴含蓄,辞采清丽,平淡而巧丽,都见神情气势。短短四句二十字,情真意深,感人肺腑。可见,古代能流转下来的多不是那些应制诗,而是那些诗人呕心沥血,将自己的情感溶入诗句的佳作。

  其实对花的欣赏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还有很多不同的感受,也许自己从花中感叹自己的人生。在百花凋谢的寒冬,只有梅花在冰天雪地中与寒冷和风雪抗争着,不畏严寒,而且还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应该说它是花中的侥侥者。它不与别的花一争高低,盛开在群芳争艳的春天。它收起了自己的骄容,不畏天寒地冻,在经历了许多别人;无法忍受的风雪和严寒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我们做人也应该像梅花这样,要敢于同艰难困苦作斗争,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梅花精神激励着我们去战胜困难。虽然说花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人类而绽放的,但是我们对花总有着非常自觉的审美意识,人们常说三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气由此也多少反映出人们审美的一种主观的趋向。 一直以风云、花草、雨雪、日月来作古诗中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梅花,为众多诗家所青睐。

  独山梅花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速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⑥

  诗中的景物显得清幽雅洁,呈现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美,而诗人的心便流连于此。王安石这一类诗是带有某种孤独和清高意味的,保持着心态的平衡,因而在语言上,这一类诗也写得比较平和清淡。王安石诗的另一特点,即表现的含蓄。透过清淡而含蓄的意境,诗人的内心隐痛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着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在王安石心中已不仅仅是梅花,它还承载了诗人的寄托。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花之君子“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虽然梅花绽放之季,天气变化无常,但它却依然独傲吐芳。这也象征了王安石自己的心态。

  诗中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逭里写的梅花,正是诗人人格的化身。他变法的新思想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被迫辞职,所以遭梅花三首诗都有“独”字还有“孤”字,表明了他十分孤立、孤独。遭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遭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其中“疏影”、“暗香”一联,素乘被誉为“警绝”。诗人从水中的倒影高梅,从虚处着笔,遣就多一重意味,便于渲染静寂的气氛。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若有若无地浮动,前者打破了纵的圆式,形成视觉上的平衡,富有画面之美,后者又打破视界的局限,给人以身临其境似的飘渺之感。而“水清浅”与梅枝的配合,更显出,“神清骨冷”的情趣;“月黄昏”舆暗香的配合,也更显得朦胧清幽,两者共同构成了一种清雅超逸的意境,传连出诗人的人生意趣。

  梅 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埽来。

  这是一首集句诗,即集合前人诗句而成。集句体诗,始于汉魏间诗人应璩、傅咸,唐人称为“四体”, 至宋时盛行。王安石最为擅长,能因难见巧,信手拈来,顷刻而就。遣首“梅花”绝句(《王文公文集》卷七九题作《送吴显道》),系截取唐代和宋初四位诗人的诗句,经过巧妙组合,赋予新意,而又辞气相属,如出己手,无牵强奏和之迹,这也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薜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得入来?”(《唐人万首绝句》卷十二)。“为谁零落为谁开?”乃是唐严惮《惜花》中的一句“春光搏扔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同前卷三七)。而“唯有春风最相惜”则是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中的诗句“水边杨柳绿烟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人万首绝句》卷二五)。最后一句“一年一度一归来”则出自宋初瞻光茂妻的《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消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宋诗记事》卷八 九)。诗中既有“零落”又有“开”,表明了诗人对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受,让我们在看得到的零落草木的同时又欣赏到在明媚的春光下百花争妍的景色。

  王安石早年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达到了近乎无欲的境界,因而不为物惑,也不为欲望所左右,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他的道德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文人的道德水准。事实上王安石是一个感情丰富、性格开朗、风趣幽默的人。他的无欲既出于天性、又是严格自律的结果。他也并非为无欲而无欲,而是为了克服人性本身的弱点,进入一个真正的自由境界。主要是借典故所包含的情绪色彩和象征意蕴,来显示舆烘托一种朦胧迷离的内在心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晚年的王安石心境确实有所变化,从倾向改造世俗社会转向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从为人转向为己,个人的自由在他心目中更加重要。他已经超越了世俗与入世的分别,体会解脱的自在,体会舆融入自然的恬静,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在王安石几首梅花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官场之争既淡泊又很乎静的心境,仿佛一种诗中有惮意,禅中有诗意的风格。他从周围自然环境的一声鸟呜、一丛翠竹、 一镰月色、 一朵黄花中悟入大道。“一年、一度一归来”诗中梅花每次春来就开花,并带着一种淡淡的香气,春天过去就没有了,“半开半谢”让我们看到宇宙轮转在时间无穷与空间无尽中,而无法准确定义,只能概括的是时空是一个意识结构的观念,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时间的确具有与空间相似和相同的特性。通过时间观念的差异,揭示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时间本体从空间化的时间中突现出来,时间优于空间的思想,这导致时间不论在作为物的存在方式,还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都获得比空间更为根本的意义。时间舆空间同时而生,宇宙到处都有黑暗存在,起点是一没有时间舆空间的地方,空间和时间可以互换的宇宙;精神活动可以在时间中定位,但不能在空间中定位。这不仅仅意味着议论一个包罗万象、囊括物质和精神的宇宙的统一性是不可能的,而且意味着对时间的理智反思比对空间的理智反思要困难得多,因为思想毕竟可以跳出空间之外,但跳出时间之外却是不可能的。佛教认为世间无常,所以鼓励创新允许分歧。哪一刹那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哪个位置可以确定是东南西北的空间?时空矛盾是不存在的,这个只能说是时间和空间量度上的微分化。现在能真正体会空间的存在是真空,这是缘起,同时要有佃空间给人间的活动也是一样,只要有空间,便会有缘起的机会。

  “为谁零落为谁开?”

  “一年一度一归来。”

  时间如梭, 一转眼就属于过去的时光,无法换回,表现丁宇宙无言变化的生趣,春天来了,草变得一片青葱这就是自然突出了外界万物自生自长,周流循环,与人无关的意趣。虽然春到花开春去花落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但春“去、来”,花“落、开”本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生亦不执着春去与来,花落与开,春天到的时候百花自开,春天过去的时候花自落,所以“落”与“开”也有一样自然而然的道理。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时间有别于空间之处,除了其方向性之外,它与世界的关系也呈现出特殊性。时间是一个绝对的运动相,它就像一条长河,从遥远的过去一直流向遥远的未来,而空间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静止相。时间和空间是既相依相续,又互不相干的两个独立的自然形态(佛教称为法),而物质形态(佛教称为色)不会影响时间和空间。佛教说空是人人知道的,但这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一无所有,也不是绝对静止。它的浑然不觉万言绝虑状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流行境界,就像人在空气中,鱼在深水中一样,人不觉空气的存在,鱼不知水流的缓急,而空气水流却时时在人、在鱼周围。禅门讲的人与境,即指心灵对外物,外物自然流动,心灵虚无淡泊,人既不随外境动而动,又不强迫心灵与外境隔绝,这便是真空境界。因为第二早晨一出门,惊醒的发现不知不觉中大地已生绿茸茸的细草,庭前默然留下来一枝梅。梅花有灵,当更藻雪精神,绽放于寒风冰雪之中,都是借有明空,托事寓理,以声色而显用的寓道诗,藉梅花以示佛理禅机。

  诗人以墙角之梅,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表达其心灵无所系着的安详与淡泊,也暗示着大自然无言变化的周流不息。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一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因此,无心无念才是佛家不可思议境界。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⑦诗人对禅宗空意的把握是全面、准确而深入的。他也认焉觐身舆万物,如梦幻泡影,人身舆世板都悬无常变幻、无有自性。

  禅宗的无心之境,是直觉顿悟、超越分别思量的状态。禅者对时空的认识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因事物的存在、变迁而引起,离开某物的存在来想象时间是不合于真相的。唯有时空山髓时,一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中论》的说法是:“因缘生法,托缘而现,无有自性,无不是空,正好攻破唯识宗的论点。”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着花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修行要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到荡然无存,方有机缘显露至道。

  拓展内容:陈亮《梅花》赏析

  梅花

  宋代: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释

  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司春之神。

  赏析

  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王安石的梅花赏析】相关文章:

王安石的《梅花》赏析09-07

王安石梅花的赏析06-01

赏析:王安石《梅花》08-10

王安石《梅花》诗歌赏析07-11

王安石《梅花》注释及古诗赏析12-09

《梅花》王安石原文及赏析09-07

《梅花》王安石10-24

王安石的《梅花》05-05

王安石梅花08-24

梅花古诗王安石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