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王勃《滕王阁序》时才二十岁,当时宴会上可谓人才济济,然而王勃年轻气盛,一作震惊全场,那么,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到底好在哪里?在写作特色上有什么长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写作技巧及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写作技巧
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1)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2—3)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4—5)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6—7)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精彩语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写景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滕王阁序》写作技巧
一、化抽象为具象,化力量为悲愤。
在诗仙李白的《秋浦歌》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我的愁绪正如白发这般。诗人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自己的愁绪明白干净地表达出来,达到了将抽象转化为具象的写作目的。愁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味,无色,李白却将愁绪用长长的白发来表示。一方面,既是说明愁绪深重;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成诗人因为愁绪重,使自己的头发变白了。
然而,这个不仅仅是个例,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阁下的愁绪有多少?恰恰如同这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应该是上乘的比喻了,将愁绪写活了。
有时,语文阅卷老师改了半天的卷子,却发现学生写到最后不知所云,没有落到实处。写情感呻吟,说叙事糊涂,一件事情扭扭捏捏,遮遮掩掩不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这就是,没有具象化写作的结果。
二、巧用典故,增加文章厚重感
少年才俊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勃, 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 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一段古文并没有完全将典故列出来,而是选取了两个比较熟知的,典故的运用不是掉书袋,而是使你原本贫瘠的语言变得肥沃起来,典故用得好不仅仅可以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变强,而且,可以扩大文章的内涵。
三、巧列人名,归纳总结
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过秦论》中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每次写议论文,我们总会举爱迪生、海伦凯勒,如果爱迪生泉下有知定会合不上眼,海伦凯勒知道如此的话,必定常含泪水。
阅读面的狭小是我们作文的一个致命弱点,从古人的方法中,得知一二的门道。仅此一段精悍短小的文言文就包含如此多的人名,倘若举例论证时可用二三,那么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四、文章主题要明确
在大家荀子《劝学》开篇中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直接点明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 学习不可以停止,明确的目的使得你的文章不至于跑题、偏题,总的说来就是要达到写作意图明确的效果。
五、巧用铺排,加强语势
在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的 开头就运用了铺排的写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这组句子,是一种纵的铺排,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一组数字,并运用了互文的修辞,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就是这样有教养的媳妇最终还是被婆婆遣回了娘家,字里行间不仅有作者的欣赏之情,也弥漫着一种同情的氛围。
古文理解起来因为时间的缘故,故而较为困难,但是其中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学习。我今天也只是挂一漏万,其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愿莘莘学子能够传承中华古典文化,潜心研究。
-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及写作技巧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写作技巧及特色】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特色06-19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及写作技巧05-25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05-11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05-11
《滕王阁序》的写作特色09-20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06-18
《滕王阁序》写作技巧06-14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分析06-18
《滕王阁序》写作特色与译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