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设题目的是:
1、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
2、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
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问题研究”已对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此题是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答案如下: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研讨与练习说明】相关文章:
观潮练习说明05-15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10-10
《桃花源记》翻译练习03-04
《桃花源记》教案及练习09-27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研讨06-23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10-27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07-28
《桃花源记》练习题06-17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与答案08-1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