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19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屋舍俨然俨然: (2)具答之 具:
(3)芳草鲜美 鲜美: (4)无论魏晋 无论: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B.嘻,技亦灵怪矣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3:.选出划线词词义相的一项( )(2分)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
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轩敞者为舱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2分)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小题5:.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小题6:.翻译句子(2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小题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 (2)详尽(3)鲜艳美丽 (4)不要说,更不用说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
小题1: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⑵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小题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小题1: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之有理即可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之( )
(2)诎( )右臂支船
(3) 佛印绝类( )弥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划线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便要还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题3: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类 通“邀”邀请
小题1:C
小题1: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C中“并”是“一起”的意思。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或短语的含义。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不复出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中的“外人”课文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思考,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繁多杂乱;喜悦的样子;再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答案:不同意。文中“先世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中的人的衣服应该是秦朝款式,不同于魏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4)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扶向路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桃花源的美好恰好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请在表格中各填入一个四字短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解读。(4分)
桃花源当时社会安定和平
①
②
A. 赋税繁重
怡然自得
③平等互爱
④
【小题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一例,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通邀)邀请;(3)详细地说出;(4)沿,顺着。
【小题2】(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小题3】①战乱频繁(连年战争);②自食其力(人人耕作、没有赋税);③苦不堪言(水深火热);④阶级压迫(剥削压迫)。(符合题意即可,顺序不可换)
【小题4】符合题意即可,举例1分,分析2分。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异应解释成意动用法的词。要是通假字。具言中的具是详细的意思。扶根据语境亦可推断出来,译为沿着、顺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妻子、绝境、无论等,这几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妻子应译为妻子儿女,绝境应译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反衬的字眼,可知,要填写所给词语的反义词,再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可把相关词语填写出来。如第一个安定和平的反义词可写动乱纷扰,第二个赋税繁重的反义词可写没有剥削没有赋税等。依次类推,表格即可填写完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看清题目的要求,再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切题的词语拟写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根据后面的皆叹惋就可以想象到具言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常见的写作手法如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3)整齐的样子(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4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每句2分)
【小题1】B(3分)
【小题1】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3分)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4分)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交通、向、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明确“之”的四种用法,B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均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问题。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原来的,从前的;
(2)计划,打算。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桃花源记(节选)》《病梅馆记(节选)》对比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3)遏其生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 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桃花源记(节选)》《病梅馆记(节选)》对比:福清教育网整理
7.(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3)生机(朝气)(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共4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的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9.(1)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共2分。答对一处得1分)
10.C(2分) 【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心声。
苏杭盛产梅。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固然如此。但是梅树的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这士这种独特的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倾斜的侧枝,剪去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都树都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唉!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毕生的时光来治疗这些病梅呢?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30806072 20xx-12-12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上的,我们老师讲过就是这个吧。 。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①交错相通
②“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题5: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每个扣0.5分,共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⑴这个人一一地为(桃花源的人)详细的说了他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小题1:(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小题1:(2分)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安定、和平的生活的向往,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小题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1分)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便要还家()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4】.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再寻桃花源
【小题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小题6】.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2分)
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2】A、只,仅仅B、交错相通C、通“邀”,邀请D、请
【小题3】(1)(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小题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小题5】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小题6】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在当时来看,这只是作者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它带有原始的共耕痕迹,表现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各空想. (言这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 人物惊喜 欣喜 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 源中人问 渔人答
7. “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11.由学生说道理,理由同上题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合集15篇】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