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上述语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陶渊明是______(朝代)田园大诗人(2)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有括号的是加点的)(3)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是_______(3)
A.皆叹惋写出村中人为自己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而惋惜。
B.皆出酒食一句充分表明村中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
C.村中人的自述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道出了村中人希望保持宁静生活的心声。
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桃花源记 东晋(晋代)
【小题1】(3分)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1】(3分)A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处处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5.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参考答案:
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桃花源记(节选)》《病梅馆记(节选)》对比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芳草鲜美:
(2)渔人甚异之:
(3)遏其生气:
(4)安得使予多暇日: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
(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 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的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桃花源记(节选)》《病梅馆记(节选)》对比:福清教育网整理
7.(1)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2)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3)生机(朝气)(4)怎样才能(怎么能够)(共4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的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共5分,第1句2分,第2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9.(1)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乙文: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共2分。答对一处得1分)
10.C(2分) 【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建功立业的心声。
苏杭盛产梅。有的人说:“梅树以枝干弯曲、倾斜、稀疏为美。”固然如此。但是梅树的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这士这种独特的癖好的隐情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倾斜的侧枝,剪去笔直的枝条,阻遏它的生机,这样来谋取高价,于是江浙的梅都树都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我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松它们,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唉!我怎样才能拥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大量贮藏苏杭的病梅,耗费毕生的时光来治疗这些病梅呢?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参考答案
10.B 11.D 12.C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0-13题。(12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阅读答案:
1.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2.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意近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咸来问讯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
③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中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都。
②不必说;更不要说。
③告诉。
④不值得。
2、①(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②便带著妻子跟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俗隔绝的地方。
3、 因为桃花源中人并未见到过外人。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平的'生活。
6、“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小题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译出大意)
【小题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小题4】
(1)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IO - 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5.请利用《新华字典》查阅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豁然开朗( ) (2)俨然( )
(3)处处志之( ) (4)问君何能尔(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4分)
1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请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5.(1)敞亮(2)整齐有序的样子(3)标明(4)罢了
16.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这中间非常微妙的情境,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意思对即可。)
17.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18.陶渊明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02-0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08-07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03-05
桃花源记的原文及阅读答案06-26
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10-10
《桃花源记》阅读比较及答案01-26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09-07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11-01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06-08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