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2022-08-11 桃花源记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

  生再读。

  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

  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

  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

  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

  生:怡然自乐。

  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

  生:其中往来种作。

  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

  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

  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

  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师:(打断)正音“舍”。再来。

  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

  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

  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

  生:相闻的“闻”字吧!

  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

  生自由读该句。

  师:有感觉了?好,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相”字,重点不在于闻,而在于相闻,可以互相听得到。

  师:你读读看,把“相”字突显出来。

  生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有感觉吗?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阡陌交通——预备起。

  生齐读

  师:相字还要稍稍地拖长一点。师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嗯,这是一种乱世当中难得的宁静啊!刚才她觉得渔人最惊叹的是这一点。再来。

  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

  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

  该生沉默。

  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

  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真不错。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

  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师:落实到词上

  生:皆。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抓住了一个“咸”字。

  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

  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

  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

  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还有?

  生:我选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把桃源中的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渔人由战乱不断的社会来到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惊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生活幸福。

  师:你的表达很有条理,能不能学一学刚才的方法,抓一抓字呢?

  生:“黄发垂髫”说明老少都是很幸福的,“怡然自乐”说明他们的生活幸福,安适愉快。

  师:刚才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一个“并”字,你能在他的启发下,有新的发现吗?

  生:“并”字表现不仅指老人小孩。黄发垂髫表明老人和小孩过得很愉快,很享受。

  师:他有灵感,他觉得“并”有东西在,但是还不能表达,慢慢想,有些同学都有新的发现了。

  生:“并”又要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因为当时师战乱的时代,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小孩子很小就要去打仗,更不用说是大人了,但是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处处都是和谐的,小孩子和大人都不用去打仗,“并”字体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和谐,

  师:“并”字说明都不用去打仗,“并”字是都的意思,原文中表示都的有好几个词,有“咸、皆、悉”,既然他们都是同意的,我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比如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换成“皆”呢?可以吗?试着读读看,可能秘密就藏在我们的朗读之中。有感觉吗?有点迷惑是吗?给大家一点点提示:

  师出示甲骨文中的并字

  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

  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

  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

  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

  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

  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

  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

  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

  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

  师: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点别扭。

  师:他感觉到别扭,其他同学有什么感觉吗?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觉得加进去之后有一种特别多余的感觉。

  师:多在哪?

  生:村中人对渔人说的话,有一种默认的感觉,因为渔人来到了世外桃源,见得肯定师村中的人。

  师:而且你还会发现?

  生:主人和宾客分的太远了,没有一种融洽的感觉了。

  师:看来省略不仅是简洁,还有这样的妙处啊!一起来把原句读一读看。

  生读第三段。

  师:重读这两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风光,我们发现,渔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乱世当中的一种安宁与安乐,我们还发现属于陶渊明在语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吗?说说你的收获吗?对于陶渊明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语言上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还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本人热情。

  师: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仔细品读下去,里面却有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是陶渊明语言的特色,教师板书“简净有味 意蕴丰厚”。

  陶渊明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嘛?这是我们昨天同学最疑惑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他们在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

  生: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社会是存在的。

  师:感觉这个地方应该存在的,渔人都去过了。

  生:我觉得不一定,既然说不存在,渔人是如何进去的?

  师: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问津者”,咱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个是郑文瑜,一个是沈甜,两位同学很敏锐的关注了这句话,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的快,读的慢?

  生:慢。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师:叹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

  生:“遂”“无”。

  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屏显】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

  作业:

  1.背诵全文。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拓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便要还家、邑人、语云、郡下、诣、骥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㈠、(1)发现桃花源。

  ㈡、(2—3)进入桃花源。

  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 (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 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

  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

  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

  舍为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

  志寻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

  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文章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

  ……

  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主题探究

  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文章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①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 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 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09-11

最新《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12-20

桃花源记实录11-21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08-04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11-10

桃花源记讲课实录11-21

桃花源记上课实录11-21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08-25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