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讲课稿

2020-11-25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一、 说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 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三国两晋时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

  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

  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

  (1) 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朗读效果的方法:

  (1)了解内容,准确翻译。

  (2)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体味表达的意境。

  (3)、注意节拍、重音、语速。

  (2) 对表现桃源另一特点即村民的纯朴善良的语句赏析。结合本节留白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景物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学习诵读古文,有意识的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主问题牵引细碎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推敲朗读方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训练发散思维。

  (三)揭示主题

  A找出虚构的痕迹。

  B陶渊明为什么没有直揭社会现实,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化、至少

  在当时不会有的世外桃源?

  学生先说,教师不马上说出答案,将课前学生查找的、老师整理汇总过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进而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是太强,或者说不愿意查,抱着双苹果书不放,那里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风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养筛选、积累和阅读课外文字的习惯。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鉴赏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讲课稿】相关文章:

《观潮》讲课稿03-21

《望岳》讲课稿03-16

周密《观潮》讲课稿03-14

《观潮》优秀讲课稿03-08

《采薇》讲课稿04-10

《将进酒》课堂讲课稿03-06

古诗《观沧海》讲课稿03-08

归园田居讲课稿12-15

《短歌行》优秀讲课稿06-05

《望岳》讲课稿及反思03-20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