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讲课稿

2020-11-20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讲课稿,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1、教材内容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确立的。)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这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4、讲课前准备

  学生:①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②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我):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过程分析(结合多媒体)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我再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桃花源记句式 桃花源记名师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