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下面是桃花源记获奖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意,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口译课文。
2、教师准备检查练习,打印出来,以备使用。
【教学内容】
1、检查字词的理解。
2、朗读、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没有?那我们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猜:世外,人世外;桃源,美好的地方。合起来就是人世外的美好的地方。这个桃源在哪呢?它就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去看看这桃源。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学生朗读课文(单人分段读)
其他同学进行读音、停顿指正。然后齐读。
⑵下发练习,检查词语和疑难句子的理解。(练习附后)
2、学生再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要求:
⑴语言要准确。
⑵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些。例,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三、探究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从课外中找依据:
1、你觉得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或者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个社会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之。
3、既然是虚构的,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你觉得原因何在?
(或者你读过后,有什么体会,想法)
4、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
1、宁静、祥和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压迫、剥削,人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俨然的古今异义。黄发垂髫的修辞方法]
2、虚构的。
(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⑵及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⑶桃花源中的宁静、祥和,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的。)[妻子、绝境、无论三个词古今异义。志的一词多义。]
3、⑴文中的环境描写非常美,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那里的人美。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⑶那里的社会安宁,人民幸福。例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⑷从全文结构来看,渔人是个起线索作用的人物。全文的内容,都是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的。⑸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社会理想,是人们所向往的。
4、追求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大家其乐融融的过日子。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看,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通过描写“桃花源”的宁静、祥和,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在当时的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完全是空想。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
四、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虽然是作者虚构和想象出来的一个理想环境,但这种想象所表达的向往毕竟是美好的,反映了当时人民憎恨战乱、渴望和平,渴望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谈谈你对陶渊明的看法。
试背诵课文。
六、作业
1、归纳整理文中的词法、句法现象。
2、背诵、默写课文。
七、附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缘溪行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咸来问讯具答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注意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变化。
芳草鲜美仿佛若有光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无论魏晋
3、一词多义现象:
4、正确翻译下列语句(注意省略现象)
武陵人捕鱼为业
渔人甚异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获奖教学设计04-18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04-18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03-05
桃花源记教案04-14
《桃花源记》教案03-23
桃花源记 教案03-24
桃花源记经典教案04-19
《桃花源记》教案05-17
桃花源记教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