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终南山》唐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原文】
终南山
作者: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短短四十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其实是艺术夸张。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省天水市,东止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更不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它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诗人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青霭入看无”与“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颇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正因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看似与全诗无关,但却是神来之笔,写出了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深之意。玩其语意,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樵夫”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的来看,诗人由远及近、由外入内、由低到高,从不同的视角,抓住不同的特征,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渲染出终南山的神韵。全诗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此诗当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王维是一个思想矛盾十分尖锐的诗人,他本身很聪慧,很早就入仕,但他长期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想要真正归隐又无法做到,所以他只好“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了。
名家点评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语不必深辟,清夺众妙。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王摩诘“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并可作画。末语流丽。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阴晴众壑殊”一语苍然入雅。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入看无”三字妙入神。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梅曰:三四真画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鲛宫蜃市之间。周启琦曰:摩诘终南二诗,机熟脉清,手眼俱妙。
明代邢昉《唐风定》:右丞不独幽闲,乃饶奇丽,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明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连山到海隅”非徒为穷大语,读《禹贡》自知之。结语亦以形其阔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
明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古今诗话》云:“王右丞《终南山》诗,讥刺时宰,其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言势位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表而无里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未遍及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托足无地也。”余谓看唐诗常须作此想,方有入处。而山谷又曰:“喜穿凿者弃其大旨,而于所遇林泉人物,以为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则诗委地矣。”山谷此论,又不可不知也。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此总是见终南山之深大莫测。是诗如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
清代黄生《唐诗摘抄》:首言高,次言大,三、四承高说,五、六承大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押韵不动也。题中无‘游’字,结处补其意,然三、四已暗藏针线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结见山远人稀。
清代张谦宜《絸斋诗谈》:于此看“积健为雄”之妙。“白云”两句,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清代李因培《唐诗观澜集》: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而俯视一气,尽化烟云。一结杳渺寥泬,更有凭虚御风之气。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通首总见终南山之高深,前写其大概,后写其幽胜。
清代顾安《唐律消夏录》:通首俱写终南山之大。全是白云、青霭,一中峰而分野已变,历众壑而阴晴复殊,游将竟日尚无宿处,其大何如?
清代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一结从小处见大,错综变化,最得消纳之妙。
清代巢父《唐诗从绳》:此尾联补题格。中四句分承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神韵不动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得此形容,乃不同寻常登眺(“青霭”句下)。
清代延君寿《老生常谈》:《终南山》诗,结句稍弱,由于前半气盛。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结语宛有画。
清代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终南山》诗,或谓维讥时,此等附会大可恨。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壮阔之中而写景复极细腻(“青霭”句下)。吴曰:接笔雄俊(“分野”句下)。
- 唐诗之《终南山》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终南山》唐诗】相关文章:
《终南山》王维唐诗鉴赏08-28
唐诗三百首之《终南山》赏析07-12
终南山王维08-05
《终南山》诗词鉴赏08-13
王维终南山赏析07-28
王维的终南山赏析10-20
王维《终南山》诗歌鉴赏10-12
王维《终南山》译文及注释08-31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08-22
王维《终南山》原文及赏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