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杨巨源唐诗鉴赏赏析

2024-06-08 唐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花落》杨巨源唐诗鉴赏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介绍】

  《杨花落》是中唐诗人杨巨源创作的七言律诗。暮春三月,春色渐褪。面对纷纷扬扬的杨花,诗人们不禁产生种种感触。杨巨源以欢悦心情,描绘出满天杨花的轻盈曼妙的风姿,赋予杨花崭新的形象。

  【原文】

  杨花落

  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绿尚早。

  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

  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

  人家女儿出罗幕,静扫玉庭待花落。

  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裾承不著。

  历历瑶琴舞态陈,霏红拂黛怜玉人。

  东园桃李芳已歇,独有杨花娇暮春。

  【赏析】

  暮春三月,春色渐褪。面对纷纷扬扬的杨花,诗人们不禁产生种种感触。杨巨源以欢悦心情,描绘出满天杨花的轻盈曼妙的风姿,赋予杨花崭新的形象。“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绿尚早”,北斗星斗柄南指,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开头跳过初春、仲春,直指春暮花稀,逼近题意。“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韶风,和风。当红稀绿少之时,是垂杨弄春之际。诗人移情韶风,以“无所依”、“偏惜”,将和风写得情意绵绵。以物拟人,跌荡有致。诗歌由春暮引出春风,再引到垂杨,却还没有触及杨花,看似开门见山、拍合诗题,却又琵琶半遮,小作掩映。

  “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艳曳,美妙地摇曳。前面四句写足春景后,杨花至此才姗姗出现萦盈艳曳四字,写出杨花满天,萦回摇曳,回转飘拂,如在眼前。诗中字面不带风字,而动作却无一不在风中。上承韶风弄花,笔意含蓄空灵。然而只就杨花咏杨花,不免单调枯干。诗中以“满人家”三字引出下文,拓开境界。“人家女儿出罗幕,静扫玉庭待花落”,在漫舞的杨花中,美丽的少女静待花落。花与人相互映衬,环境优美。“宝环纤手捧更飞,翠羽轻裾承不著。”佩带宝环的少女,以纤纤玉手捧接杨花,杨花却一止又飞。少女以华美衣襟兜承杨花,杨花却回旋不止。诗歌虽然只写少女衣饰、举止,但人物的娇戆欢快、轻松自在神态,杨花的轻盈飘缈,宛在眼前。写形寓神,形神兼备。如果说韶风爱花是初次衬托,那么由拟人而真人,则少女爱花,衬托力量更强,奠定全诗明媚基调。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评:“儿童捉杨花,无甚情味。美人游戏杨花,风神无限矣。‘宝环纤手’一联,形容尽善。”

  少女手捧不得,衣承不著,杨花却来挑逗戏弄少女:“历历瑶琴舞态陈,霏红拂黛怜玉人。”霏,飞散。杨花在瑶琴前舞态分明,姿势纷呈,仿佛是闻乐起舞。飞过红妆,掠过黛眉,杨花多情,也怜玉人。由人戏花到花戏人,由少女怜花到花怜少女,情感两相交融,愈为浓烈。诗人以花拟人,怜香惜玉想落天外,顿开新境,然而写杨花之神又不离杨花体轻飞散本色,立足实境,求虚于实。

  “东园桃李芳已歇,独有杨花娇暮春。”结尾再以桃李消歇,反衬杨花。一个“娇”字,再次以花拟人,遣辞传神。没有上文少女戏花,“娇”字意境就不复存在,没有花戏少女“娇”字神态就无从说起。一结贯通全篇,风神摇曳。通篇至此流走轻灵,一气呵成。

  历来咏唱杨花之作,由于春色难留、芳菲凋谢,情怀不免感伤,大都慨叹其飘泊零落。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石懋《绝句》曰:“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杨巨源却开掘暮春杨花漫天飘舞的美姿,抒发美好情怀,人取我弃,立意新颖,表现出诗人浓郁的生活情趣。为了突出杨花可爱,诗中进行层层衬托,以“红英落尽绿尚早”反衬,以韶风拟人正衬,以少女戏花再次正衬后,又以“东园桃李芳已歇”再次反衬,主宾配合,笔致多变。全诗语言丽词迭出,单韵流转,呈现出斑斓多姿之态,亦表现出诗人明朗愉悦之情。

  【作者介绍】

  杨巨源(755— ?)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出任监察御史、河中节度从事。元和九年(814年),随着张弘靖入朝为相,授秘书郎。元和十三年(818年),拜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出任凤翔少尹。长庆元年(821年),除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年),年老退休,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去世。

  杨巨源工诗,吟咏不辍,竟老而头摇,人言吟诗多所致。常以能诗训后进,与白居易、元稹、张籍、刘禹锡等均有唱和。有《崔娘诗》一绝咏元稹风流韵事,为元采入《莺莺传》。巨源以律诗见长,尤善七言。司空图将其与刘禹锡并称,谓“各有胜会”。其“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功夫颇深”,“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逸》卷上收断句十一联,《全唐诗续拾》卷二五补诗三首、断句五。

  作者影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 《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细味诗意,可能也是写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烦者,劳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谢意。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从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真是多情啊!诗句以物比人,蕴含深情。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谓,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而贴切,堪称巧比妙喻。

  • 相关推荐

【《杨花落》杨巨源唐诗鉴赏赏析】相关文章:

杨巨源《池上竹》阅读及答案07-06

杨炯唐诗《战城南》赏析09-20

《战城南》杨炯唐诗全诗赏析05-27

《送杨山人归嵩山》唐诗原文及注释11-21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原文及赏析02-11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赏析11-04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译文及赏析10-29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原文及赏析(精品)07-11

杨载《到京师》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5

杨白花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