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唐诗鉴赏

2022-10-17 唐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唐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唐诗鉴赏: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象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炼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您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拓展:《述怀》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述怀》是唐代名臣魏徵的代表诗作,全诗共二十句,一百字,是一首言志抒情的古诗。

  【原文】

  中原初逐鹿②,投笔事戎轩③。

  纵横计不就④,慷慨志犹存⑤。

  杖策谒天子⑥,驱马出关门⑦。

  请缨系南越⑧,凭轼下东藩⑨。

  郁纡陟高岫⑩,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释】

  ①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

  ②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③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赞》:“有来羣后,捷我戎轩。”

  ④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不就:不被采纳。

  ⑤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⑥杖:拿。策:谋略。谒:面见。

  ⑦关:潼关。

  ⑧请缨[yīng]:出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终军:字云长,汉武帝时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⑨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东藩:东边的属国。

  ⑩郁纡[yù yū]: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zhì]:登。岫[xiù]:山。

  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老树。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惮:畏惧、害怕。

  怀:感。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恩:待遇。

  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诺:答应,诺言。

  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感:念。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

  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白话译文】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创作背景】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徵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在前一年魏征向故主李密献计,不被李密所采用,最后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投降了唐高祖,并受到唐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当时李密的余部还占据着广袤的地盘,魏征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劝降李密的旧部李勣等人。在劝降李勣等人的路上,魏征作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赏析】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少时家境孤贫,曾出家为道士。隋末随元宝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李密失败后,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唐诗 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10-25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阅读答案10-14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阅读理解答案12-19

《蔡中郎坟》唐诗鉴赏08-25

《蔡中郎坟》温庭筠唐诗鉴赏11-08

《寄韩谏议》唐诗鉴赏08-26

《上之回》唐诗鉴赏11-24

《上之回》的唐诗鉴赏11-20

李商隐《夜雨寄北》唐诗鉴赏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