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赤壁赋》是他的代表作,是赋中的精品,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赤壁赋》的思想蕴含深邃,艺术水平高超。
先从思想方面来说。
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思想的深刻变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苏轼的《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四年写的,这篇赋反映出了苏轼这一时期思想的深刻变化,反映了苏轼由苦闷烦恼到旷达超然的过程和对哲理的感悟。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一直是比较顺利的。到了王安石变法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经友人极力相救,才得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官员,实同囚徒,没有俸禄,得自力维生。在这种情形下,苏轼自然会苦闷烦恼,并深深思考社会、人生、官场的问题,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篇《赤壁赋》反映出了苏轼思想的变化的过程。
苏轼思想变化主要是由抑郁悲观到豁达超然。苏轼刚出狱,接着被贬去黄州,内心十分是无限痛苦的。这期间虽有官职却无实事可做,经常游览山水,思考问题。时间一长,精神逐渐轻松了许多。他写了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且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文字是写自然界的风雨,而实际是写官场的风雨,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对“乌台诗案”态度,也反映了苏轼这个时期思想上由抑郁悲观到豁达超然的变化。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应该是《赤壁赋》中的主客的对话。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饮酒乐甚而高歌,客(有考证为道士杨世昌)吹箫而悲,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自己是个小人物,“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苦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壮志难酬,也是人生得失的问题。客心所悲,实际就是苏轼自己心中所悲,这就是苏轼的抑郁悲观。而这种抑郁悲观是只是苏轼思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苏轼通过苏子答客阐述了自己思想的深刻变化。苏子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长短,一个是人生得失。这两个问题实际包含了上面的四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苏轼都表现了豁达超然的态度。《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段话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辩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回答了客的第一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人的生与死;下面又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话回答了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人生的壮志难酬、人生取与舍、得与失的问题。苏轼的这一篇宏论,表现了他对待人生长短得失的态度,表现了他由悲观抑郁苦闷烦恼到豁达超然的深刻变化。当然,苏轼的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在此前是有一定基础的,他在密州任上写的《超然台记》中就显露端倪了。
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人生的问题,关于人生的长短得失的论述具有辨证法思想,因此,这篇文章是蕴含哲理的,思想是深邃的。
再从艺术方面来说。
这篇《赤壁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第一,赋中创造了如仙如幻的美好意境。赋的开篇就创造了优美的诗意与仙境般的意境。赋的开篇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段话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写苏子与客泛舟于大江之中,圆月朗照,饮酒赋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接着是“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月光之下,大江之上,舟行如飞,如凭虚御风,遗世独立,恍如身登仙境。赋的开篇描写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如仙如幻,为全篇赋的人物活动安排了优美的活动场景,为全篇增加了无限的美感,并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二,这篇赋中多方面运用了对比方法,喜乐气氛贯穿全篇,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然超的心态。赋的开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上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简短几句就创造出了笼罩全篇的喜乐气氛。接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明确突出了“乐”的气氛。再接下来是乐极而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很优美,应该是快乐的,但依客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来看,这歌是由乐而悲的。由乐而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悲衬乐,从全篇看突出快乐的气氛。苏子答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几句话表现了苏轼豁达怡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几句话表现了苏轼的廉洁超然与快乐。赋的结尾“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同样表现了苏轼的快乐。这样这篇赋喜乐气氛贯穿了全篇,突出表现了苏轼的豁达超然的心态。
第三,赋的特点很明显。赋的突出特点是主客之间问答,《赤壁赋》以问答为主体,苏子与客的对话占了全篇的三分之二,而且是这篇赋的中心。赋的再一个突出特点是铺陈,这篇赋的描写对话,铺陈很多,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等等,较多地运用了对偶或大体对偶的句子,语言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不止。
第四,铺垫照应,细密周严。这篇《赤壁赋》主要是借水与月来论述哲理,在论述之前,尽情为议论做好铺垫。赋的开篇就说到水与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暗示了阴历十六的圆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暗示长江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写了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一次明写明月。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写了月,“顺流而东也”“羡长江之无穷”等又写了水,等等,这一切都为苏轼由水与月引起说理做了充分的铺垫,苏轼就水与月说理就顺畅而自然了。文中做到了铺垫照应,细密周严。
苏轼的《赤壁赋》思想深邃,艺术高超,是赋中的精品,是值认真阅读理解体会的。
【读苏轼的《赤壁赋》】相关文章:
苏轼赤壁赋教案08-20
苏轼赤壁赋教案3篇08-20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07-15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0
后赤壁赋_苏轼_原文及赏析10-14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06-26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2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01-24
苏轼《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09-21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