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苏轼

2022-09-06 苏轼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诗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苏轼1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作者: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意思: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释:

  ①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

  ②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③碧琼梳:指水。青螺髻:喻山。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写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鉴赏: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苏轼2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原文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译文

  雨后的春景更加清丽。只有离别故乡的人,心中的隐痛终难清洗。北固山前,三面临水,宛如碧玉梳堆起了青螺发髻。

  一封家信来自遥远的万里。问我什么时候,真的为回归故里而决计?回首送春,拼死一醉,东风吹断了我的千行热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译文二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释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别名《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京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

  春容:春天的景物。

  幽恨:深恨。此处指郁结于心的乡愁。

  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jì):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真个:真的,的确。个,助词。

  归计:回乡的打算。

  拚(pàn)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赏析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鉴赏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写北固山雨后清丽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客游在外难以排遣的幽怨,下片描写了作者有家难回,于是借酒消愁却又难以解忧的愁怀,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浓郁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层层递进的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词语意沉痛,风格深沉凝重,情意缠绵,富有艺术感染力。

  苏轼是圣于情者,读其词会感到他所爱者极多。即以异乡异土来说,凡有井水饮处,他都能发现它们的山水之美、出产之美、人物之美,所以人们常常引用他的“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来说明他对生活的热爱之忱,这当然是有见地的。不过人们往往又因此而忽略了他对故乡的爱,似乎他志在四方,已经乐不思蜀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故乡之情和李白一样,浓如美酒,真醇之极。此篇就有这种特点。

  上片开篇,词人先写经过春雨洗涤浸润过的眼前景物,一切山水都是焕然一新的,“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春雨过后的千百种景物都显得如此清新,清新得给人美的享受,然而在这一片烂漫的春光里,唯有我这个游子的离恨忧郁无法被洗去。一个“洗”字,用得妙,春雨是美好的,能经过春雨洗礼也是一件乐事,然而雨只能拂去事物表面的尘土凡垢,那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却是深深地埋在心里,是春雨无法触及的。这场好雨可以滋润青苗绿篱,但却滋润不了词人惆怅的心底,这种在美好事物面前产生的强烈的对比,一个“洗”字,道出千种万种的辛酸与无奈。此时的词人,又放眼向远方望去:“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远远看去,一条江水环北固山潺潺流过,那层层叠叠的青山如同少女头顶上青螺形状的发髻,而那蜿蜒的江水就像是碧玉做成的梳子一般,依偎在北固山的旁边。古人喜欢以物喻人,用美好的事物形容美好的女子或男子,同样,苏轼此处的描写更形象生动地把北固山美丽的景色如画卷般展示给读者。这样的山水虽美,但是终究不是故乡的景色,这么美的景色不属于我,又给词人的离愁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这时词转下片,看到这美景,本来思归之心就已经很难耐了,此时又偏偏收到了乡书,“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词人说:终于还是收到了故乡的家书,家中亲人挂念,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一个计划准备回家呢?家人盼着我回家,我又何尝不想还乡?但这个归期,我又去问谁呢?想到这里,漂泊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词人也无奈,最后逼出了末句:“挥手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干行泪。”读到此处,读者的情绪也被激发到高潮。心里的离愁和无可奈何,使词人实在目不忍视眼前的美丽春色了,只能蓦然回首,真是想大醉一场就让春天这样过去,不要再让词人的心更难受了。人人盼春而词人在此却要“送春”,个中滋味,实在是催人泪下;而词人的心是多情的,是容易被感动的,这么忧伤的情,不妨转过头迎着风,让温暖的东风来吹散词人脸上的泪痕。这里的“吹”和开头的“洗”又构成一组呼应,词人想让美好的春雨洗掉自己的忧愁不得,到最后就是想让东风吹去脸上的泪痕也不得,太难过,太悲凉,眼泪一行一行不住地流下,千行的思乡泪,就是东风也吹不干,只能把它们吹乱吹“破”。情之至,问之至,百转千回的惆怅,尽在两片词中,两个字里。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殷勤致意,询问归期,苏轼的思乡之情便难以抑制了,在身为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这首词。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苏轼】相关文章: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赏析10-13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08-09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全词赏析04-22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鉴赏09-21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0-26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简析10-17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翻译赏析11-16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全词赏析10-29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练习及答案08-18